《水浒传》读后感:让水浒告诉你,当年的和尚多有钱

朗读这篇文章

文/易水长弓

鲁智深在五台山清凉寺出家时,有一次犯了酒瘾,憋的受不了了,到山下满世界的找酒喝。

可虽然遇到酒店,但人家就是不卖酒给他。店小二说:“师父少罪。小人住的房屋也是寺里的,长老已有法旨∶但是小人们卖酒与寺里僧人吃了,便要追小人们的本钱,又赶出屋。因此,只得休怪。”

田产是寺庙的、房屋是寺庙的,寺庙里既然说了不能卖庙里和尚的酒,那铁定是不能卖的。不过,鲁智深真够机灵,马上装出了自己不是清凉寺和尚的样子,成功吃了一顿酒肉,还揣回了一只狗腿。


我看到这,不由产生了疑问,寺庙怎么会有田产和房屋呢?出家人不是总说四大皆空吗?而且还不只是清凉寺有产业,后来的大相国寺,也是有菜地、田地和店铺出租,鲁智深还在大相国寺的菜园里当过菜头,有和尚告诉鲁智深,只要让菜园种菜的人按月交一定数量的菜蔬,剩下的菜都归鲁智深!

还有,瓦观寺一个残破寺庙,恶僧恶道占据着就能喝酒吃肉,还有美女伺候着,啧啧~施耐庵老爷子是不是搞错了?

然后,去翻书,找求证。发现在唐朝以前,“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寺院占有的财富,一度是天下财富的 70% 以上。宋朝以后,国家开始限制寺庙财富,但寺庙占有的社会财富也没有低于过45%,寺庙的财富还有个专有名词——寺观经济。

所以,无论是水浒里的大相国寺,还是清凉寺,甚至是后来武松出家清修的六和寺,都自有一份产业养活寺庙中人。

田产、房屋、店铺,这些看起来和佛家四大皆空思想一点都沾不上边的世俗之物,寺院又是怎么积累起来的呢?


和尚也是人,也要吃饭。虽然我们经常能看到和尚出去化缘(要饭),可实际上,那是游方行者干的事,就是说没有寺庙收留的和尚才那样干,而大部分的和尚,靠着寺庙的产业养着,不用为生计奔波的他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佛学,来感悟人生。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号召力在古代那是相当的惊人。寺观的财产主要来自赏赐与施舍的收入,在这里边,“香油钱”之类的只是毛毛雨,而所谓的施舍,主要指的是大片大片的田产,大笔大笔的金银。

就好比金庸的《笑傲江湖》里,任盈盈接任日月神教教主之位后,拜访恒山派,在恒山脚下购置几千亩良田,送给了恒山派的无色庵作庵产。三千亩良田不可谓不多,可跟官府的赏赐比起来,这种民间团体捐献还只是毛毛雨。

唐高祖李渊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得到了少林寺众僧侣的极大帮助,取得天下之后,他曾赏赐少林寺“寺前件地,为常住僧田,供养僧众”,“合得良田一百顷”。一百顷等于一万亩。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再赏赐少林寺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又依《均田令》分给每个僧人三十亩的“口分田”。少林寺僧众,秒秒变成了土豪加地主。

这只是官方赏赐和民间捐赠的缩影,历朝历代,都有皇帝和大富豪,给寺观捐赠产业的事,比如宋朝的高宗皇帝,曾捐给莲花寺五千亩良田;明朝的嘉靖皇帝,捐给武当山自然庵八千亩良田,加白银十万两。

民间的捐赠,更数不胜数,有年岁的寺观里都有田产清单,只要翻来,捐赠者的名字都是长长的一串。有了官方赏赐与民间捐献的良田与钱物,少林寺也好,恒山派也好,武当山也好,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衣食无忧。


但所谓供耕种、租佃田地来盈利,只是寺观经济的一小部分。而寺庙对于市场与商业的涉足之深,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种植业、纺织业、碾硙业、制盐业、制茶业、工艺品制造业、店铺业、饮食业、仓储业、金融业等行业,都能看到寺观经济的身影。

举个例子:

鲁智深待过的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是东京城最大的商业交易中心,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其中“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卖的是诸寺尼姑手工制作的工艺品。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大相国寺内还开有饭店,有个惠明和尚特别擅长做菜,是饭店里的第一大厨,惠明不做萝卜青菜,擅长的竟然是烧猪肉,因此,他还得了个“烧猪院”的花名。也不知道他和鲁智深是不是同时期的人,要是,两人肯定一见如故,相逢恨晚。

南宋时,江西抚州莲花寺出品的莲花纱,是驰名的奢侈品品牌,价格比寺外纱要贵二三成:

“抚州莲花纱,都人以为暑衣,甚珍重。莲花寺尼凡四院造此纱,撚织之妙,外人不可得。一岁每院才织近百端,市供尚局,并数当路记之,以不足用。寺外人家织者甚多,往往取以充数。都人买者,亦自能别。寺外纱,其价减寺内纱什二三。”

元朝初年,隶属于全真教的绛州玄都万寿宫,“辟田园,广列肆,增置水硙,凡所收入,斋厨日用之余,率资营缮之费”。可知玄都万寿宫介入的产业包括农业种植(田园)、开设店铺(列肆)、经营水利磨坊(水硙)等,其收入足够支付道观的日常用度与建设经费。

宋元时期,水硙、水碾等手工业十分发达,代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水力生产技术。而很多水利磨坊都是寺观直接经营的,如南宋绍兴初年,乔贵妃的弟弟“治碓坊于开元寺,日可得千钱之入”。此处碓坊为乔某人与开元寺合作开办。


寺院还成功开辟了中国的传统金融业。

现在需要贷款,通常都是向银行申请。可古代没有银行,怎么贷款?找当铺,以物易钱。然而,明清时期才有当铺。而当铺所代表的古典金融机构,其实就是寺院创立的,只不过不叫“当铺”,而叫做“寺库”。

开创寺库金融业的僧人是北魏时期的昙曜和尚。他以“僧抵户”所缴纳的地租“僧只粟”作为本金,“俭年出贷,丰则收入”。

宋代时,寺院开设的放贷机构被称为“长生库”。大才子陆游对设置长生库的做法颇有微词,他说:“今僧寺库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至为鄙恶。”虽然一大波光头拨算盘,砍价,一副商人嘴脸让人不太适应。但放贷业务确实构成了北魏至唐宋时期寺院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前些年翻译整理的《敦煌写本》里,就收录了敦煌净土寺僧侣的年度结账报告。报告显示,敦煌寺院约有三分之一的经济收入来自放贷。

寺院不但创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放贷机构,他们还创新了金融制度。

古人借贷的常见方式是“质举”,即抵押贷款。而寺院除了质举之外,还推行“举贷”之法,即信用贷款。借贷双方签订合约,确立一种契约关系。维系这一契约的,并不是抵押物,而是个人信用。

宋代的寺院长生库还像今日的银行一样吸纳存款。南宋黄震的《黄氏日钞》提到一个故事:绍兴府有一位叫做孙越的读书人,幼时年贫,不过他的叔祖很赏识他,在长生库存了一笔钱,作为侄孙日后参加科考的费用,“且留钱浮屠氏所谓长生库,曰:此子二十岁登第,吾不及见之矣,留此以助费。”

长生库是向储户支付利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存款的金融机构。此时的长生库,跟近代银行形态已经非常接近了。

都说绝顶聪明,果然,和尚的脑袋才是最好用的。


寺观经济的强劲,和尚们的生活质量自然是有保障的~

唐朝以前,寺庙里的锅碗瓢盆都用的是木头的,条件好的寺庙,往往会指定木头的材质,让工匠订做,而像保国寺、少林寺这样的大寺,更因订做的木材名贵,耗费钱币数万贯。

寺庙里采购的供果、香油、蜡烛、长香等,价钱也往往是寻常人家的两到三倍,净挑好的买。僧侣吃的菜蔬,也都是请人种植,约定好施肥多少,浇水除虫亦有成例依循。每到佛祖、菩萨的生日,寺庙还会遍请附近的名厨来庙里做斋菜犒劳僧众,吃完,大家还有功德钱拿。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鲁智深坐化圆寂,武松赖在了六和寺不走的场景,当时,他被飞刀所伤,成了残废!

宋江看他时,他对宋江说:“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见此,我不由惊呼,武二英雄,你这又是何必呢?就算不想当官惹是非,大隐隐于市也是好的,到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无拘无束,多好!佛门清苦,为何要在这里了此残生啊!你那吃惯了肥鹅、嫩鸡,猪肘、牛肉的肠胃,适应得了萝卜青菜吗?

当我知道寺观经济的强大影响力之后,我才发现没文化,真可怕!说不定六和寺也有六和纱,也曾“合得良田一百顷”呢!武二英雄还把金银珠宝,都捐给了寺庙,寺里长老,拿钱买几块地,供养武松过几天惬意日子,还是可以做到的。

再说,寺院的生活质量要是不高,武松不可能活到八十岁才死,一直都说机智如武松,寺院好还是俗世好?他早已明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水浒传》读后感:让水浒告诉你,当年的和尚多有钱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