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如意 只因未遇白乐天

朗读这篇文章

电影《卧虎藏龙》里有句台词:“生活是一场关于取舍的修行,拼命追逐,仅仅握住某些东西不放,是一个人痛苦的开始。”这句话放在中年人的身上,也无比烫贴。

每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无不是纠结地活着,一边燃着一边丧着,职场的尔虞讹诈,事业的踯躅不前,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的身体状况,爱人的叨叨不休、貌合神离,每一件事看起来都是细碎平凡,但加起来就像一座山,足以压倒一个人。尽管曾经还有诗和远方,但目光拉近,都会看见眼前的苟且里,藏了很多委屈和不甘。

没有谁能放下柴米油盐,也没有谁能称心如意。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现代人的这些苦恼,其实古人也有。

读唐诗这些年,看了很多诗人的平生过往,有时不得不令人感慨。有些人,尽管才华横溢,心高气傲,桀骜不驯,狂放不羁,不屈于权贵,不违背内心,但政商很低,一辈子老处理不好和老板的关系,总是站错队,比如李白;有些人,纵然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尽管倾注了满腔热血,付出了毕生精力,但一辈子既未能封侯拜相,功成名就,也未能知天乐命,独善其身,郁郁不得志,栖栖惶惶,比如杜甫;有些人,看起来一往情深,诗写得很好,可背地里干的那些事,却令人不齿,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比起那些让人赏心悦目、无限感慨的诗句来,这些鲜活而复杂的人生,才令人注目。

读了这么多诗,看了这么多诗人的生平过往,坦率地说,仅从人生经历上来说,我比较佩服白居易。他既有李白的豪放不羁与自信自负、杜甫的心怀壮志与忧国忧民,也有好友元稹的深情与好色、李绅的口是心非、奢靡堕落,少年得志,天分极高的白居易,尽管一生也经历了无数的起起落落,但他从未自暴自弃,反而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全身而退,成功地躲开了牛李之争,达到了人生的圆满,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可以说,李白杜甫一辈子的梦想都在他身上得以实现,一辈子的遗憾也在他这里得到了弥补。

张爱玲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白居易,才是每个中年人的白月光与朱砂痣。

中年人最在乎的无非是事业、家庭和朋友。下面,结合白居易平和圆满的一生,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或许这些方法对每个人到中年的我们,都有所启迪。

先说事业。

事业对于每个中年人来说,都是一道护身符,父母的孝敬、爱人的衣包、孩子的奶粉,都需要一份稳定、体面而且收入不菲的工作来支撑。当然,要想在职场上混,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两把刷子,老板也不会掏大价钱雇你。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白居易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我以为有两点:一是会写诗,二是会做文。

白居易是顶着“神童”的名号为大家所熟知的,毕竟没有谁能在十六七岁的年纪,在中考作文中能写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十八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当时每次科举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雁塔登高,留诗题名。白居易考中进士后,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

在唐代,考中进士之后并不会立即授官,而是需要守选三年,继续参加吏部的铨选,通过之后,才可能被授予官职。铨试非常难考,据说韩愈当年考中进士之后,连续三次参加铨选均被淘汰,困顿长安十年才谋得个小官职。白居易参加的是“书判拔萃科”,主要考经义和律法,难度很大,同科及第者仅有八人。录取之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进入大唐的公务员队伍。

可见在大唐,端一碗铁饭碗也不容易。

进入官僚体系之后,白居易历任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县尉,进士考官、集贤校理,左拾遗,京兆府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刑部司门员外郎,礼部主客郎中,知制诰等官职,最高任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妥妥的正二品大员,尽管期间被宪宗皇帝多次罢免,但从整个职业生涯来说,不知道要比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人好多少倍。

唐代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安史之乱后步入中期,社会经济各方面比较稳定,不需要大的改革,这就需要一大批熟悉官僚体系运作、能写官样文章的政客来辅政,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是大诗人,诗写得很好,“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等等都是不世出的千古名句。但其实,白居易的公文也写得相当好。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元和二年到元和六年,短短四年时间里,时任翰林学士的白居易就给宪宗皇帝制诏两百多件,上奏折三十八件,而且内容详实,文采斐然,深受皇帝信任,妥妥的大内第一秘。

白居易的文章有多好?试举一例,当年宪宗皇帝刚刚即位,就有大臣上表劝进新皇加冕尊号。作为翰林学士、为皇帝起草制诏的第一秘白居易来说,替皇帝写篇文章,回应臣子们的这种忠心和热情,自然是分内之事。这种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文章白居易写了多少?说出来吓你一跳,七篇!分别有《答元素谢上表》《答长安万斫两县百姓耆寿等谢许上尊号表》《答冯伉请上尊号表》《答冯伉谢许上尊号表》《答李扞等谢许上尊号表》《答韩皋请上尊号表》《答黄裳请上尊号表》等。

表达同样意思的文章写上七份,而且文字不重样,搞过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有多难,可人家白居易就跟玩似的,比如表示宪宗皇帝推辞谦让的就有:

“位虽托于人上,化为洽于域中。永念眇身,敢当大号?”“加名建号,岂称眇身?”“朕以眇身……永惟强名,实惧虚美”等等。虽是公文,但词藻华丽又不失真情,就文章章法而言,真是了得。据说,宪宗皇帝看过白居易代表他写的这些文章后,连声称赞,表示“白之奏折和制诰(诏),颇采纳。”由此可见,白居易的大内第一秘是如何的称职与风光。

后人读白居易,往往只关注诗,而略其文,但在宋人眼里,并非如此。宋人编撰的《新唐书·白居易传》说:“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于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居易文章精切”。一是说白居易的官样文章在唐代写得最多,二是写得精切,写得好。

每一个中年人要知道,无论是在官场混,还是在大厂混,能写一手漂亮的官样文章,能做一个好看的PPT都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你的职业生涯大概不会爬得太高,走得太远。

再说家庭。

家庭是中年人的稳定器,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很重要的。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不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也成就不了中年人的梦想。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才能让中年人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当中,才能干成事,赚到钱。

白居易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祖父白锽,外祖父陈润,父亲白季庚皆为明经出身,除熟悉儒家经典外,亦擅长诗文,知识渊博,特别是文学、经学等学术方面的造诣深厚,白居易从幼年就接受他们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同时,他的母亲对白居易的教育也抓得很紧,他曾在《襄州别驾府君事状》中说:“夫人亲执诗书,昼夜教导,循循善诱,未尝以一呵一杖加之,十余年间,诸子皆以文学仕进……”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对自己的影响有多大。

白居易的父亲去世较早,是母亲把他抚养成人,他对母亲很孝顺。小的时候,白居易曾有一个暗恋的姑娘湘灵,由于母亲认为两人门不当户不对,不得已俩人被迫分离。为此,他还写下了一首《潜别离》,表达自己痛苦到极致,压抑到极致的感情,其中写到:“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表达对湘灵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对湘灵很痴情,不仅写了许多思念的诗,而且发誓非她不娶,后来两人分开,还念念不忘,年近四十还没有成家,后来母亲以死相逼,才不得不娶了同僚京兆尹杨虞卿的从妹为妻。那年,白居易三十七岁,杨氏才不过十七八岁。

白居易娶杨氏的时候,其实混得很惨。当时有个官员叫裴垍,这个裴垍很欣赏白居易的才华,屡屡破格提拔白居易,后来有一年裴垍负责科举考试,有个考生写了篇对策得罪了权贵,裴垍因而受到牵连,被赶出朝堂。白居易仗义执言,写了一篇《论制科人状》,为裴垍伸冤,被宪宗皇帝贬黜,寄宿在杨家,从而认识了杨氏,并娶了她。

尽管杨氏并不是他最中意的女子,可也算是情投意合,相濡以沫。白居易曾在新婚之夜给妻子写了首《赠内》:“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表达了与妻子同甘共苦,与子偕老的誓言。

后来的几十年中,杨氏始终是他坚强的后盾,无论是仕途得意,还是官场失意,都默默的陪在他身边,还给他生了个乖巧的女儿金銮子,只是很不幸,金銮子在三岁夭亡,给了俩人沉重的打击。后来白居易屡遭贬谪,杨氏都跟随左右,不离不弃。白居易后来写过很多描述这方面的诗句:“商州馆里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若比李三犹自胜,儿啼妇哭不闻声。”“三声猿后垂乡泪,异业舟中载病身。莫凭水窗南北望,月明月暗总愁人。”“平生沧浪意,一旦来游此。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

林徽因说:我们都知道,姹紫嫣红的春光固然赏心悦目,却也抵不过四季流转,该开幕时总会开幕,该散场时终要散场。但我们的心灵可以栽种一株菩提,四季常青。

尽管仕途艰难,但幸好有妻子相伴。白居易一生坎坷,却能有七十多岁的高寿,是与家庭的和谐温暖分不开的。

每个中年人都要明白,家才是幸福的根源,是第一位的,只有安稳恬淡的家,嬉笑热闹的孩子才是人生最好的生活。

再说朋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在许多场合,有很多事情,是需要他人的帮助。另外,人到中年,各种压力俱来,需要有人倾诉,而好的朋友就是好的倾诉对象。

白居易的朋友众多,有政界的,比如武元衡、李绅等;也有文坛的,比如韩愈、元稹等。

武元衡是武则天的曾侄孙,当过宰相,两人又是同僚和好友。武元衡号称唐朝第一美男子,后官任宰相,他反对藩镇割据,被节度使派遣刺客杀死。武元衡和白居易还是情敌,都与美女诗人薛涛关系暧昧,但是这个并不影响他们的友情。武元衡被杀后,白居易仗义执言,上书皇帝,要求迅速逮捕凶手,得罪了当朝利益者,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才有了名满天下的《琵琶行》。

李绅也是白居易的好友,而且与白居易一起发起过新乐府运动,后来官拜宰相。李绅的诗也写的很好,不过,这家伙尽管写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悲天悯人的诗句,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残暴不仁,生活奢侈。据说李绅在做淮南节度使的时候,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但白居易为了照顾好友的情面,对此讳莫如深。

韩愈比白居易大六岁,同朝为官,俩人的交往不多,但感情很好。白居易很欣赏韩愈发起的古文化运动,俩人还互相赠诗,比如白居易就给韩愈写过“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静吟乖月夜,闲醉旷花时。还有愁同处,春风满鬓丝。”调侃老兄韩愈。

当然,要说白居易一生的好友,非元稹莫属。

元稹比白居易小六岁,同年考中进士,同时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俩人是生活中的挚友,更是文学和政治的知己。他们一同吟咏风雅,走马行猎,流连于秦楼楚馆,醉饮于长安酒肆,三十年间唱和不断,在宦海浮沉中相互扶持,一同抨击权贵豪强,一同发起新乐府运动,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好兄弟。用元稹的话说,是“坚同金石,爱等弟兄”。

白居易的母亲去世时,元稹尽管财力不宽裕,却慷慨地寄钱接济,帮穷困潦倒的白居易办丧事,还给其母写了墓志铭。白居易感激不尽,写诗曰:“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缱绻。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

后来俩人仕途受阻,相继被贬,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二人都为对方的遭遇打抱不平。元稹启程赴任的时候,白居易一直送他到长安西边的蒲池村,两人在此借宿一晚,借酒消愁,次日才依依不舍地分别。元稹赠诗白居易:“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忽到沣西总回去,一身骑马向通州。”白居易回复元稹:“蒲池村里匆匆别,澧水桥边兀兀回。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总之一句话,我舍不得你呀!

由于工作关系,俩人聚少离多,但感情很深。白居易想念元稹了,就写信给元稹,“可道眼前光景恶,其如难见故人何。”元稹收到信读完,立即回复白居易,“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

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元稹病逝于武昌。听到好友不幸离世,白居易泪流满面,写下了“今在岂有相逢日,未死应无暂忘时。从此三篇收泪后,终身无复更吟诗。”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六十九岁的白居易大病初愈,一次在梦中想起了已经去世九年的好友元稹,写下了那首感天动地的《梦微之》(元稹,字微之),其中一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让人感动不已。

春去秋来,长安城的野草一茬接着一茬,想来你深埋于土的尸骨已经变成了泥沙,我也成了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暂时住在这人间……

每个中年人都有朋友,但如果有一个能像元稹这样感情深厚,互相扶持,互相鼓励,能以生命相托,交心知己的朋友,那就是一辈子的幸运。

……

年轻时的白居易积进强硬,耿介不屈,有着兼善天下的梦想与热情。然而,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好友武元衡遇刺身亡,时任左拾遗的白居易上表主张缉拿凶手,但有朝臣认为他越权行事,后又因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有人诬告,说白居易的诗中却著有“赏花”及“新井”等内容,大逆不道,白居易因此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江州的三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那个满腔热血,一心为国的白居易不见了,成了明哲保身,知足随缘,安时顺命的白乐天。他没有明显的党派倾向,不卷入政治核心,一心向佛。谁也没有预料到,这种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反而使他的仕途平步青云,一再高升。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白居易在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的官位退休,闲居洛阳,吃喝玩乐,寄情山水,蓄养家妓,放荡不羁,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小蛮和樊素,“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尽享齐人之福。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去世后,唐宣宗还写诗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白居易纵横宦海几十年,尽管曾遭遇过贬谪,但仕途还算顺利,晚年全身而退,尽享荣华富贵,死后被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

……

中年人要成功,就要有可以托付的事业,和谐美满的家庭,交心知己的朋友,缺一不可。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像《卧虎藏龙》中的另一句话:“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的手中。”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中年人,如果要排遣掉自己的不如意,就要和白居易一样,学会:

放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人到中年不如意 只因未遇白乐天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