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朗读这篇文章

很多年前,看过刘亮程先生的一篇文章《狗这一辈子》,其中写道:“一条狗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了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炖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护院的,更多的时候却连自己都看不住。”

刘亮程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很多作品我都读过,包括收录这篇文章的《一个人的村庄》。作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个散文家”“乡村哲学家”,刘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满蕴诗意,总是通过一种奇妙的文字组合,呈现出素朴清新的美学个性,在调侃式的幽默中,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物、对世间一切客观存在进行或谐谑、或庄重的看法。语言虽然俚俗,但其思想意蕴深刻,哲学意味浓厚,其中的经典代表,便是上文关于狗这一辈的描述。

狗活着不容易,一不留神便会被“炖了肉剥了皮”,可人活着就容易吗?也不容易。当然,人与狗最大的区别就是“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而人是有使命或者理想的,那么,人的使命或者理想是什么呢?有的人崇尚英雄,有的人喜欢金钱,有的人贪恋权欲,有的人迷恋美色。年少的时候,恨不得占有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的挫折的增多,每个人的欲望慢慢降低了,就好像刚上高中的学生,所有的理想都是清北,到了高二感觉985、211也不错,等高三三检考完才发现,其实,能考上一本感觉自己已经是全省前15%的好学生了。

这种慢慢降低的理想不惟学生,很多人都有。十多年前在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时,就觉得他的一段论述很精辟:“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王小波先生是大家,他的这段论述非常精妙,把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意气奋发满怀希望,到最终波澜不惊死水微澜的变化过程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变化,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其实和狗一样,活着都不容易,都身不由己,所有的理想梦想在现实面前都会碰得头破血流,铩羽而归,和那头挨了锤的牛一样,慢慢变老,直至死亡。

当然,这种从希望到失望最后归于平静的醒悟,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这要有一个过程。人性都是有局限性的,俗话说,夏虫不可语冰—-这是说时间上的局限性,井蛙不可语海—-这是说空间上的局限性,盲人不可语光—-这是说认知上的局限性。每个人的天赋和领悟力不同,对这些局限性的认识深度不同,有的人领悟地早洞察力强,就会很快调整思维,迅速变换赛道;有的人领悟力差又看不清形势,只会一条道走到黑,那撞到南墙头破血流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当年东坡先生被贬黄州,居无定所,栖身一座寺庙里,但他天生就是个乐天派,在《初到黄州》中写到:“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意思是一生为温饱到处奔忙,自己都觉得可笑,到老来所跟的事,其实更觉得荒唐。苏轼自嘲自己当年为了糊口所以说了不该说的话,祸从口出,导致了今天的下场,如今年岁已大,当年的万丈雄心已经成了泡影—-由此可见,就连堂堂的翰林学士的领悟力也不高啊。

人这一生就像一条河,既漫长又短暂,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年华,而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心中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而只有里子,才能赢得面子。

屠格涅夫说过:“一想到漫长的、庸俗的一生在等待着我时,我不寒而栗。”所以我们不能把生命浪费在无聊的事物上,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才是最大的成功。

爱因斯坦曾说过:“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来看,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坦率的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现实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也不会成为社会的“主角”,只有坦然接受平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像那头犁田耕地的老牛,担好自己的责任,又何尝不是有价值的人生呢?

世上的事很玄妙,前途都是未知。杨绛先生曾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特别难过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爱得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

理想滚烫,现实清凉。我们每一条选择的路,都有不得不选的理由;每一条走上的前途,都有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爱因斯坦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