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采薇

朗读这篇文章
商朝是契的后代成汤建立的。夏朝末年,夏桀残暴不仁,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成汤顺应民意,起兵反夏,夺取了政权。几百年后,风水轮流转,商纣王和夏桀一样残暴不仁,周国在西方兴起,也要顺应民意,夺取政权。“成汤伐桀”和“武王伐纣”都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后世称为“汤武革命”。一般来说,“汤武革命”代表的是正义的力量,代表的是天意民心,代表的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应该无可非议了吧?
不!有人偏偏说“不”。他们说的这个“不”,居然也代表了另一种正义。
一、孤竹君之二子
西伯姬昌当年行善积德,礼贤下士,周边诸侯国的很多贤士,都投奔到周国去,其中就有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孤竹国在今天河北省卢龙县一带。不过,笔者总疑心注释史书的人搞错了,因为河北卢龙离陕西实在是太远,在信息和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周文王姬昌的美名,不可能一下子传播得那样远。伯夷叔齐两个穷老头,也不可能长途跋涉走那么远的路。所以,商朝时代的孤竹国,很可能也是在中国的西部,就在周国附近不远的地方。
孤竹君喜欢幼子叔齐,想传位给他。叔齐认为幼子不当立,要让位给大哥伯夷,伯夷又不愿意违父命,便逃走了。叔齐一见,也追着大哥走了。孤竹国人就改立了孤竹君另一个儿子。
伯夷叔齐跑出来后,听说周文王姬昌的周国有养老机构,周国的社会风气也比较好,就投奔了过来。他们年纪大了,并不是来周国做官的,只是来吃一碗闲饭而已。因为文王的仁德,他们这碗闲饭也吃得心安理得。可是,过了没几年,文王去世了,武王姬发继位,立即就改变了作风。
当初,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势力虽然发展得很大,但对商朝的统治还是服从的,并没有造反的意思。伯夷叔齐认为,这正是一种美德。周武王就不一样了,他团结了西部各诸侯国,训练了一支如狼似虎的部队,还有姜子牙、周公旦等一批智勇双全的将军,载着文王的“木主”,就要发兵东下,直取朝歌。
伯夷叔齐虽然是两个吃闲饭的穷老头,身单力薄,人微言轻,但他们还是勇敢地站了出来,要阻止这场以下犯上的非正义战争。
他们拦住周武王的马头,颤颤微微地质问道: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意思是你父亲死了都不安葬,却要去打仗,这能算是孝道吗?做为臣子,却要去杀自己的君主,这能算是仁德吗?
周武王的伐纣部队都是斗志昂扬,群情激愤,要和无道的商纣王做殊死的搏斗。听了这几句不合时宜、逆耳之极的话,怎能不更加愤怒。当下就有几个士兵过来,要拿刀把伯夷叔齐砍成肉酱。
还是太公姜子牙比较冷静明智,他下令阻止了士兵们:“这两位都是讲道义的人,不要为难他们。把他们拉到一边别碍事就行了。”
这样,士兵们把伯夷叔齐扯到旁边,大军浩浩荡荡地就出发了。这次战争并没有真的打起来,部队走到河南孟津的时候,八百多家诸侯不约而同地来和周武王会合,共同伐纣。周武王一看民心可用,威信已足,但时机却还不成熟,就下令班师回朝。过了几年,周武王和各路诸侯再次发兵,这次就轻轻松松地把商纣王给灭了。
二、不食周栗,采薇而食
在周朝养老吃闲饭的伯夷叔齐,再也不能心安理得了。他们认为,用暴力夺取来的政权,不是正义的,自己不能再吃这个邪恶朝廷的饭。于是,他们离开了周朝的养老院,渡过黄河,来到首阳山下隐居。年纪大了,力气不足,不能够耕种,就在山上山下挖野菜来充饥。当时有一种薇菜,又叫野豌豆,长得到处都是,摘回来煮一煮,勉强可以填填肚子。但时间长了,哪能天天有野菜可吃?哪能天天吃饱?两位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差,生命也危在旦夕。于是,他们悲哀地唱了一首《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诗句的意思是:
我们登上那座西山啊,挖些薇菜充饥啊。
他们用暴力来对抗暴力啊,却不是知道这是错误的啊。
神农虞夏的光荣时代已经消逝了啊,我们该回到哪里去啊?
悲哀叹息不已啊,我们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啊。
伯夷叔齐,这两个不合时宜的穷老头,就这样带着无尽的悲叹,饿死在首阳山下。虽然,他们是反对周朝的,但却获得了周朝人的尊重。毕竟,周朝的统治者也需要忠臣,伯夷叔齐效忠旧朝的理念,在新的朝廷也是适用的。伯夷叔齐在中国历史上开了一个头,从此中国历朝历代,都拥有了一批“遗民”。历朝的史书,都对忠贞不二的“遗民”大书特书。
三、后世对伯夷叔齐的赞美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高度评价了伯夷叔齐: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孟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圣之清者”。
管仲认为:“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
韩非子认为:“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
司马迁著《史记》,把《伯夷列传》列为“列传”的第一篇。不仅高度评价,还大发议论,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曾经写过一篇《伯夷颂》,我们全文抄录于下: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古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历代名人还有一些怀念伯夷叔齐的诗作,我们摘录一部分:
读史述·九章·夷齐
陶渊明
二子让国,相将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黄虞。
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杂曲歌辞·少年子
李白
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
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
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
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
读古史
白居易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
岁晏薇已尽,饥来何所为?
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
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长执维。
豢豕非不饱,所忧竞为牺。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
和夷齐西山歌
文天祥
小雅尽废兮,出车采薇矣。
戎有中国兮,人类熄矣。
明王不兴兮,吾谁与归矣。
抱春秋以没世兮,甚矣吾衰矣。
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
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
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
凤不至兮,德之衰矣。
其实历代吟咏伯夷叔齐的诗歌成千上万,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这里只挑了几首有名气的,让大家大致领略一下。特别是宋末元初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敌人俘虏后,宁死不屈,写下了《和夷齐西山歌》。在这里,我们也就了解了伯夷叔齐的精神价值。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正是伯夷叔齐这类人物的写照吗?
(摘自拙著《魏风悠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首阳采薇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