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粽飘香,梦萦徽乡

朗读这篇文章

文\刘皓玥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

黄山四月,山麓芳草萋萋,山腰涧草犹短。四月已有早春气息,天气晴雨交加,凉热交替,黄山脚下的人们习惯此时在短袖外套上外套,以应春雨,在雨中暂时小憩一番。堪称黄山印记的竹筒粽子,是黄山人民独特的味蕾记忆。在两百多年的历史脉络中,竹筒粽子的糯香清甜始终飘萦。如今,在宋城墙下的青石板驻望,亦或到老古巷去,晴天在榕树下遮阳,雨天撑伞,去巷子中买几笼包子或去店里喝一口瓦罐汤,偶尔会遇到叫卖竹筒粽子的老手艺人,从中依然可以窥得数百年前宋朝的传统风韵。

对于江南的喜爱,或许是源自骨子里的一抹清愁。许是白居易老先生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所联谊的。江南是西子的故乡,自然是美的。但竹筒粽子仍是我心中江南的那份挚爱。进江南巧是在四月的雨季,黄山被朦在烟雨之中,白雾蒙蒙,古韵十足,青瓦石墙,撑一把油纸伞,好像是回溯到了千百年前的时光。

徽州春风吹拂,和煦阳光倾泻,此时捧一杯清茗,在躺椅上沐日阳光,翻阅古书,畅游诗词。赏读诗仙李白,体会恣意飞扬的畅然,共感诗中的失意落魄,既与他共赏山情水意,又共斥当时朝堂的鬼蜮腐朽。盛唐国力强盛,渴望建功立业的文人术士数不胜数。李白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他高叹“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然而如此千古奇才,却难逢时势,虽有仿效诸葛亮、姜尚的立业之心,却仕途落魄,如何不令人叹惋!

竹筒粽子便是如此吧,在黄山脚下的小店子里,任外界风吹雨打,却与黄山一同览尽世间红尘,多了几分历史的韵味。

初夏,惬意的微风徐徐吹拂杨柳之间,裹着丝绸般的淡香拂过人们脸庞。红霞余晖朦胧,夕阳之下,糯米清香揉着豆沙味儿从马路尽头一直飘至学校门口,呼唤着每一位馋嘴的学生折返,品尝那沾满砂糖的竹筒粽子。小巷口做竹筒粽子的奶奶遵循古法传统,采用当季新鲜竹筒作为容器,利用竹叶封口,使得粽子的清香味更加浓郁,再将这样竹筒粽子搭配着蜜枣煮熟,既让粽子有糯米粽子的香软,又增加一丝粘韧。奶奶用传统的做法还原儿时的味道,浓郁的米香缠绵着蜜枣的香甜,醇厚内敛的口感唤起每一位江南孩童味蕾上熟悉的江南记忆。

亦是这般江南四月春,烟雨朦胧中,雨水顺着青瓦滴落在石缝中,“叮”的一声后,便是初雨来时的滴滴答答,妙极了。有一粉衣女子穿过雨巷,手里的竹筒粽子,陪她一起颠簸其中,指尖抚上石墙,掠过水珠,一滑而过。

粉衣女子跳上船儿,渡舟向前,遥遥地听到悦耳的歌,水波无痕,鱼儿蹦跳出水面,又转瞬沉底而去。这是江南的水。

下了船,银铃般的笑声近了,她跑向了前面的小桥,快到桥中央,脚步忽地慢下了脚步,原是去寻那带有江南记忆的竹筒粽子去了。

遥望着江南黄山水乡,小桥流水人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子是极美的,竹筒粽子是极好的,黄山亦是。悠扬而又漫长的河道,同样悠扬而又漫长的雨巷,将小镇上古老的故事延伸。也许春雨绵绵的时候,我会再次梦回这江南水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竹粽飘香,梦萦徽乡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