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宝典之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朗读这篇文章

最近看到冯唐老师评价《世说新语》中的“雪夜见戴”的典故,里面有一句名言“兴起而至,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认为这句话有佛理,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儒家教我们拿的起,道家教我们放得下,佛家教我们看得开。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开?我想这应该结合“般若“和“知行合一”来看。

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金刚经》最重要的部分。据说六祖慧能听到五祖弘忍讲经时不经意的提到这句话就顿悟了。于是,虽然六祖慧能不识字也留下了《六祖坛经》这部佛教经典。

这句佛理名言包含了佛的“般若“,即“缘起性空“,就是说要从“有相”看到“无相”,把事物的开端和结局从念头中去掉就是“无限”或者说“无念”又或者“不执着”。这里你可能会问:不执着本身不也是一种执着?这个问题六祖替我们解答了。佛家的“无“指的是无差别,就像无念的“无“并不和“有”对立,而是对两者的超越。“无所住“就是不执着,“生其心”就是缘起,佛说的缘就是一种因果转换的过程。正所谓缘起性空,只有把心放空,不要把心塞太满,缘分才能进来。一切都是缘,执着与不执着似乎都不能主导“缘”这种超乎我们控制之外的东西。

比如金庸的佛教小说《天龙八部》(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金庸作品),萧峰执着于报仇,最后害死了爱人阿朱;一心向佛的虚竹子却落得到滚滚红尘中历练;想游戏人间的段誉最后成了不自由的励精图治的皇帝;最想当皇帝的那个最后成了疯子。因此金庸在这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人生是一种苦,参不透就走不出这个轮回。那么如何终结这种“轮回之苦”呢?王阳明提供了一种方案:知行合一。他认为佛的正念是可取的,是行动的良好前奏,但沉迷于“坐枯禅”,啥也不去干涉就显得对命运有些悲观。

王阳明认为之所以知道不能做到是把知行分开看,知行之间没有差别。那种不经过思考就做出反应的东西就是良知,或者说意念所到之处,你的直觉本性自然会知道什么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确”。把不正确的东西去掉就是“悟”。

换一句换说,王阳明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做移动“数据库”王语嫣,而要做“知行合一”的张无忌,要做个有力量也有温度的人。

当我们像王阳明说的那样实践了,还感觉茫然无知怎么办?这就要做个拿的起放得下的人,比如儒道佛合一的苏东坡。他把自己的一生玩味出中国历史上最多的典故,比如一首诗把杭州西边的湖变成了“西子湖”;与好友喝酒被对方老婆训于是写了一首“河东狮吼”;与闲而未睡的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夜游;他在被贬黄州时开创豪放词和用上了现在网名津津乐道的“呵呵”;他一生娶了三位妻子,第一位就是他写词悼念的王弗,后来娶了小他十来岁和王弗很像的妹妹做孩子的妈;第三任妻子是服侍他多年的婢女王朝云,她虽然比苏东坡小二十多岁但也是最了解他的一位,他曾打趣问大家猜他大肚子里藏了什么?回答基本都是才华,唯独朝云回答“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让他哈哈大笑;他被贬海南,据说他家就在猪圈旁边,他写了首诗自嘲喝醉酒顺着猪屎味就可以找到家。对了,他还开创了自己的品牌“东坡肉”和“苏墨”,并且用自己的理解发挥出了中国第三行书《寒食帖》。

苏洵在给儿子取名时,希望老大像车的扶手,虽然不是车的必要组成零件,但最能撑起车的排面;给老二取名苏辙,希望他像车辙那样,即使车损坏也不会伤害到车辙,希望他能保全自己。最后,两兄弟相互支持,走过了人生的风雨。苏轼告诉我们: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既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过客。莫存顺逆之心,人生就要沉着并痛快着;人生如写文章也不要太用力,心念如泉源那样,不择地而出,随物赋形,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最后总结王阳明提供了我们的一种低内耗的生存方案,就是改造世界的前夕做好调研工作,找到一个靠谱的战略方案。脑海中良知或者直觉第一次发动产生的就是正确的方案。但不要有第二次发动,在一件事上不要反复思考,不要有顾虑和悔恨,相信良知指引下的力量。

王阳明部分参考度阴山作品:[知行合一:王阳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查尔斯宝典之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