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电影解说:“别人家的孩子”,也许只是在平静地绝望着

朗读这篇文章

视频:许光汉新作《阳光普照》,揭露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阴影,结局太催泪

阳光普照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悲剧
我想很多人看完心里都会觉得很压抑
其实大可不必
正如优秀战争片的内核一定是反战
我觉得优秀的伤痕文学 其本意一定是抚慰伤痛
把生活最血淋淋的一面展现给你看
并不是要让你对生活失望甚至绝望
而是要让我们思考
为什么这个家庭总是阴云不散
他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我们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从而避免类似悲剧在自己身边发生?

下面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为大家剖析这部片子
如果你有不同见解 欢迎在评论区探讨

在我看来 剧中所有悲剧都根源于
父母对孩子自我意识与内心世界的忽视
陈以文夫妇不明白为什么阿和会走上歪路
也不明白为什么阿豪会离他们而去

阿和当然不是个天生的“混蛋”
小的时候阿和缠着妈妈要坐单车
妈妈把这当成个麻烦事
她没有想过 阿和可能只是需要陪伴

陈以文也不会一开始就厌恶阿和
他肯定也对他有过期许
当阿和开始惹是生非 偏离了他的期许
于是他也把阿和当做一个麻烦

阿和很小就学会了开锁
夫妻俩从不知道这件事
这些都说明 他们对孩子不够关心不够了解
这是陈以文夫妇对两个儿子的第一层忽视

第二层忽视 更多体现在阿豪身上
陈以文一直告诉别人 他只有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性格温顺 懂事听话
成绩优秀 将来要考取医学院
其实这个儿子既不是阿和 也不是阿豪
而是他在心中勾勒出来的完美儿子形象
如普照的阳光般灿烂无暇
这便是本片英文名《a sun》谐音成“一个儿子”的涵义
他把这样的形象强加给阿和与阿豪
美化点说 那是父亲对孩子充满阳光的“期许”
本质上 其实是对孩子狭隘的价值灌输

面对父亲给出的唯一选择
阿和选择了阴影 成了大家眼里叛逆不堪的烂人
阿豪选择了阳光 成了大家眼里懂事听话的乖孩子

而阿豪 恰恰就死于“懂事听话”

很多人不理解那么完美的阿豪为什么会自杀
我觉得并不难理解
阿豪出场时 他坐在人满为患的大教室
可在他的眼里 大教室空无一人
他是孤独的
他的孤独就源自于普照的阳光
因为那是别人希望他活出来的样子
而不是他的本我模样

国文课堂上 老师为大家讲解《训俭示康》
这是司马光告诫自己儿子要勤俭的家训
这篇文章在阿豪听来
和陈以文总是要求他“把握时间 掌握方向”是一样的
所以他忍不住反问老师 你相信司马光所说的吗?
阿豪的问题不在于“把握时间 掌握方向”这句话对不对
或者司马光要求儿子勤俭这件事对不对
他只是单纯的不愿接受父亲强加给他的价值观
这是他第一次反击
反击的结果便是被老师赶出了教室

阿豪对郭晓真讲司马光的故事
很明显 阿豪就是那个负责寻找别人
却没有人想到要去找他的司马光
对人倾诉 是他做出的第二次反击
可惜郭晓真并不能体会他的孤独
所以他连忙抱歉说自己讲了个无聊的故事

阿豪临走前给郭晓真发去的简讯里说
身边所有人都有阴影可以躲 唯独他没有
阿豪渴望阴影
阴影于他而言 便是抛开表象后的那一点自我

在陈以文的梦里 阿豪对父亲说
我不陪你走下去了 我要走这边
这才是阿豪自己的心声

因为过于懂事 他无法辜负父亲的期许
因为自我觉醒 他排解不了内心的压抑
所以他选择离开
这是一个“好孩子”最后的反击
最可悲的是 他连死都那么“懂事”

对比阿豪 阿和反击得更为直观
你让我阳光普照 我偏要阴云密布
所以阿和走上了对立的叛逆之路
他们本质上都像是藏在缸里的司马光
渴望被人发现
渴望别人了解他们的内心

相较于阿和与阿豪
菜头的悲剧显得更加直白
因为他压根没有父母 他连被父母忽视的机会都没有
菜头一直与奶奶相依为命
没有人告诉他要“把握时间 掌握方向”
没有人期待他阳光普照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菜头只能靠自己摸索成长的道路
要么向左 变成大家口口相传的励志典范
要么向右 变成惹是生非甚至不走正道的边缘人
现实里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 大多还是成为了后者
菜头为朋友犯下罪行 事发后朋友把责任推给他
他家被查封 唯一的亲人被赶出家门
而那个朋友的家人 不肯出一分钱救济
进去后朋友也不曾看过他一次.
所以菜头变成了恶人
我相信如果菜头没有死 他会继续成为阿和的“麻烦”
所谓的最后一次只会变成一次又一次
从这点来说 菜头是可恨的
但更多的我觉得是可怜与可悲
菜头本性就恶吗?
当然不是
最后一次送货前 他还对阿和说
直到今天我也不曾对当年的事情后悔
而他的死 恰恰是因为他答应阿和不在车里抽烟
菜头的恶是被逼无奈的恶
是缺失家庭教育后一步步顺其自然的恶

除了三个年轻人的成长悲剧
影片还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生活中更为普遍的问题
那就是家庭成员间缺乏交流而产生的疏离
别人找上门 妈妈才知道儿子有个怀孕的女友
小玉领回家 爸爸才知道儿子有个烂摊子
哥哥去探视 阿和才知道小玉有了孩子
妈妈责问阿和 “你不要什么都不说好不好”
阿姨训斥小玉 “这些事你连讲都不跟我讲一声吗”
阿和抱怨妈妈 “她来那么多次 为什么不告诉我”
阿豪反问阿和 “那你怎么不告诉妈妈”
在不得不说什么事的时候
每个人都习惯以“我本来想告诉你的”
或者是“有件事我本来不想说”开头
“不想说”成了这个家里所有人的通病
几乎每个人都陷入了思维怪圈
抱怨别人什么都不说出来
同时自己又不愿主动告诉别人

缺乏交流让他们变得疏离
你甚至从头到尾都看不到他们一家人同框
每个人都不懂别人是怎么想的
也不理解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种现象你有否感觉似曾相识?
你是否也什么都放在心里
不想对父母说 不想对身边人说
别人问起来 你只会淡淡地说
“没事” “没什么”
孩子为什么和父母越来越生分
大多还是由于父母对孩子内心的忽视
其实每个孩子从形成自我意识开始
每天都会和外面的世界产生碰撞
每天都在面临成长给他制造的麻烦
他们有困惑需要解答
有惊慌需要抚慰
有偏差需要被包容
最开始的时候 孩子都会对父母表达
这种表达可能是ta缠着你陪ta玩耍
可能是不停地问东问西
也可能是闯点小祸
可偏偏很多父母都忽略了孩子被倾听被了解的需求
他们总希望孩子“听话懂事” 不要给自己添麻烦
“听话懂事”的潜台词
其实是他们把孩子成长的内心诉求当成了麻烦
当孩子的诉求总是得不到回应
孩子们便逐渐封闭了自己的内心
正如片中插曲《花心》中的寓意
孩子像一朵花朵 他们的心藏在蕊中
如果过了那个季节 你便再难有机会搞懂

以上是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
倘若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说的话
我们似乎也无法怪罪他们什么

你能怪陈以文这样的父亲吗
如他自己所说 他只是个驾照教练
沉默寡言 没什么文化
他对大儿子关心的方式就是送去学费
不停用“把握时间 掌握方向”勉励他
他对小儿子关心的方式
就是在他误入歧途时用指责来管教
在他面临麻烦的时候不惜铤而走险
尽管这些都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你更不能怪陈妈妈这样的母亲
她辛苦操持这个家
努力维系家人间的关系
小儿子出事 她默默收拾烂摊子
大儿子出事 她悲痛欲绝

你能说他们不爱孩子 不关心孩子吗
他们只是爱错了方式
这就是最让人无奈的地方
每个人都无辜 每个人都受害
你压根找不出谁是反派
可正因如此 我们才更加需要理解对方

我不知道是否还有人在听我絮叨
不知道你们是已做父母 还是尚为人子
我想对父母们说
请多陪陪孩子 多去主动探寻孩子的内心
请把孩子当朋友那般谈谈心
请不要逼迫孩子按你塑造的形象去成长
尽管你对孩子的期待如普照的阳光那般灿烂
可孩子毕竟是独立的个体
孩子在成长中会形成自己的三观自己的阴影
只有结合了你的教育与他自我的成长
你的孩子才能沐浴在最令人舒适的树影流光
我想对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孩子们说
如果你和父母缺乏交流 渐行渐远
请不要就这样听之任之
请从我们自身做起 试着主动去改变
告诉他们 最近心情好或不好
告诉他们 我有哪些事希望你们知道
我晒晒我的生活琐碎
我也想听听你们的里短家常
从另一个角度说
父母在逐渐老去 老得愈发像个孩子
他们也如同藏在缸里的司马光
等待我们去关心 去发现
家人之间不应该是“找我什么事”
而应该是简单的“就是来看看你”
就是单纯的
想关心你
想被你关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阳光普照》电影解说:“别人家的孩子”,也许只是在平静地绝望着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