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读《不管教的勇气》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今年9月以来,“双减”政策的落地给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你是否听过这样的声音:“作业减少了,孩子们的成绩能够得到保证吗?”“负担是减轻了,孩子们能够接受起中考和高考的选拔吗?”这种声音传达的焦虑和担心我十分理解。“双减”之下,我想把岸见一郎《不管教的勇气》分享给大家,希望这本书中的智慧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并抚平我们内心的些许焦虑。

这本书的作者岸见一郎是日本著名畅销书作家,他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不管教的勇气》被称为“勇气三部曲”。每一本书都在市场上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广受读者好评。在这三本书中,我个人认为最需要鼓起勇气阅读的就是《不管教的勇气》,因为“不管教孩子”的观点似乎就以为着一种失控的风险。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跟阿德勒学育儿”。如果你之前已经阅读了阿德勒的一些书籍,可能对这本书中“课题分离”,“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感到熟悉。下面,我将结合三个问题,与大家一起再来回顾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作为家长或者是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只做好一件事,应该是什么?如果孩子成年,我们要送给孩子一个礼物,那又是什么?在这本书中,岸见一郎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自立。”(P04)自立有三个标准,分别是:有独立作出选择的能力;能够自己判断自己的价值;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在岸见一郎看来,能够独立地作出选择,是孩子迈向自立的第一步。可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真的有勇气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并让孩子们做出独立的选择吗?

作为家长,我们都不敢轻易交出所有的选择权。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有足够的经验能够代替孩子做出更好的选择以避免孩子走弯路。没错,我们经常替孩子做出决定,并且会有一个响当当的理由——“我是为你好”。在岸见一郎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想法。因为当认为孩子不如我们时候,孩子就在亲子关系中处于弱者,那么他们就会想办法去争回平等的权利;对于家长来说,这种想法也有非常大的风险,因为它会让我们去随意干涉孩子们的课题,从而造成亲子关系更多的麻烦。所以作者建议我们,如果要想培养自立的孩子,首先就从让孩子独立地作出选择开始。

二、家长可以干涉孩子的学习吗?

认同孩子可以有选择权、决定权,不难。但是所有的事都要由孩子说了算吗?难道学习这种关乎孩子前程上的事情也要听之任之吗?

请允许我鼓足勇气告诉你,这本书中明确告诉我们:“家长不可以干涉孩子的学习”。我想很多读者初次听到这个观点都很不屑。这是什么观点?如果孩子爱玩游戏,做父母的也只能袖手旁观?如果孩子不想学习,也听他的吗?等等,让我们先冷静一下看看刚才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让我们不管教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脑袋里刚刚冒出的都是孩子的一些糟糕的表现?这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信念,才让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们有必要好好反观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尊重和信任吗?作者建议我们,作为家长,要秉持一个原则:“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要相信孩子应该有能力为自己的课题负责,每个孩子都有能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爱上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快乐让孩子爱上学习,而不是父母的管教。

如果这样,我们父母是否就完全甩手,放任自流了,孩子就会爱上学习吗?当心,这是一个危险的想法。就像有些家长奉行快乐教育就对孩子放任自流一样,其实是并没有正确地理解快乐教育的精妙在于“教育的形式是快乐的而非快乐轻松就好”。作者告诉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默默的在旁边守候,而且告诉孩子,只要你需要帮助请尽管来找我,我一直都在”。当孩子向我们请求帮助的时候,家长是可以提供帮助的,要想帮助孩子,我们要把孩子的课题变成我们和孩子共同的课题。

首先要成为孩子的伙伴,而非敌人。如果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遇到问题会第一时间就会求助父母,而非把父母摆在对立面。最近,我们班有个家长向我投诉孩子喜欢手游,并表达的了自己的担心,希望由我班主任出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我问他:“你觉得喜欢玩手机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吗?”他当时愣了一下,“难道不是吗?”我就告诉他,如果你想改善这个问题,你现在需要成为他的同伴,一起承担责任并寻求问题的答案。当然不是和他一起并肩打游戏,而是发现孩子喜欢游戏中的挑战和成就感;去和孩一起探索除手游外更好玩更精彩的活动。

我见过很多家长,提到手机游戏就如临大敌。其实,很多孩子并不会因为玩一下手机游戏就变得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每一个上瘾行为的背后都是背后都是心理需求缺失的表现。预防上瘾行为的灵丹妙药就是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滋养,满足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三、孩子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

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这本书中只有答案——存在感。通俗来讲,每个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家里和学校不停地“刷存在”。形象地来说,如果每个孩子都戴一个帽子的话,你应该会看到这个帽子上清晰的写着一行字“看,我在这儿!”。

理解这一点,孩子们很多问题行为都能够找到答案,我们也可以找到帮助孩子的钥匙。今年我们班有一个孩子的父亲去外地,因为这个孩子非常依恋父亲,所以他在学校和家里的状态出现了非常大的波动,母亲十分苦恼向我求助。我建议母亲,在家要看到儿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并在这个时期给予充分的一些关注,信任和回应。在学校,每天早上我看到这个孩子就会先跟他打个招呼,然后摸摸他的头简单聊几句。花的时间并不多,但是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满足他的存在感。这样他就知道,老师已经看到我了,老师是关注我的。所以他在课堂上就会更好的与我进行互动,状态很快得到了调整。作为班主任,我经常在班里走一圈,摸摸几个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满足孩子这种存在感的需要。这些动作并不费事,但却可以帮你大幅度减少课堂上的挑战。

云南昆明,有一间丑小鸭中学,招收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学生,比如网瘾、早恋等。按常理来讲,这所学校应该很难管理吧?但是这所学校的校长詹大年却对记者说,“学生不是管出来的。”他说:“孩子们渴望自主,渴望自由,渴望被信任,作为教育者,给孩子们这些就可以了”。是啊,说到底教育就是给孩子们需要的东西。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信任孩子,和孩子近了、亲了,我们就会有不管教的勇气和底气。

孩子有心理需求,我们成年人呢?其实,我们每个人和孩子一样,我们每天也在寻求着自己的存在感。我们学校这个学期有一件事情让我特别感动。这个学期有10多位新教师入职,在开学后的第三周,他们就要上公开课,压力山大。在9月份的教职工例会上,我们校长就特别把10多个老师课中的亮点进行了逐一的点赞。那一刻我就忽然间觉得,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温度。在一所学校,一名普通老师被看到,被鼓励,我们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就是努力工作的源泉。

我用三个问题和大家一起回顾了这本书的三个章节。明晰了教育的目标是自立,分析了我们不要随意干涉孩子的学习的原因并提醒大家要关注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存在感。但愿我们都能在养育孩子、教导学生拥有不管教孩子的勇气,帮助孩子鼓起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

作者简介:王辉敏,女,教育硕士,东莞市长安第一小学语文老师,东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曾获东莞市优秀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送给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读《不管教的勇气》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