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有什么的体验,就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读《激励每一个人》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最近认真阅读了《激励每一个人:未来学校治理策略及解析》(作者王昌胜,湖北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这本书。书中有很多关于学校工作的案例和策略,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帮助。

作者王昌胜是湖北宜都创新实验学校校长。本书是王昌胜校长带领团队在过去几年中做“有未来的学校”的实践与思考。本书基于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思想,聚焦点始终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包含着学校内部结构及功能的设置、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学生成长的规律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等,里面均是近5年发生在学校日常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案例。本书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管理岗位上的干部,或者是在基层一线的教师以及后勤服务人员,都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务实读物。

李希贵校长在《学校如何运转》中提到:“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学校与师生、制度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到学校的愿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学校是一个培养人、发展人和激励人的地方。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三点感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学校制度要能激励人

(一)制度要人性化:老师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P4)

大家在各自的学校都需要签到吗?就是要到固定的地点签名或者人脸识别的那种。有没有因为忘记签到而被学校扣钱呢?据我多年的经验,因为没有签到或者迟签到被学校点名或者扣钱的基本上是两类人,一类是行政和提前到班的老师,一类是习惯迟到的人。行政经常会因为处理突发的事件而忘记打卡签到,而习惯迟到的其实也就几个人。如果是为了管住少数的几个人,让全体老师都陪着签到,则增加了所有人的负担,也耗费了一定的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签到会让所有的老师都觉得自己被“监管”着,破坏了学校与老师间的信任,这不是科学的管理,更不是高效的管理。我们都相信,老师都是向上的,向善的,而且具备必要的素养。因此,书中校长的做法是取消签到制度。理由是“老师有什么的体验,就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P4)我们总希望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多一点激励、包容、等待和民主,那么我们对老师的管理也应该多一些倡导、协调、发现和平等。人性化的制度能给人带来被信任感和归属感,自己哪怕是做错一件小事,都会觉得连累了大家,拖了大家的后腿。

(二)制度要规范化: 一个坏的制度是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的。(P76)

为了便于教师处理一些家庭或者个人的突发事件,我们学校制定了每个月可以松动7节课的规定,也就是在一个月内请假累计不超过7节课不计入考勤。相对于之前的坐班制,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欢迎。可时间一久,就出现了相应的问题。一到月底,教师请假的就格外多。因为有部分老师到月底时发现自己“可以松动”的权利还没有使用,于是就有了“不用白不用,过期就作废”的“吃亏”的感觉。扎堆请假,给学校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便在每个月的绩效工资上设立全勤奖,全月不能有任何一次请假、迟到、早退才能获得。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有“松动”刚需教师的需求,又避免了让无需请假的教师产生“不用白不用”“为了请假而请假”的想法。

学校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务必要考虑周全,尽量不要让制度有漏洞。同时,要确保制度是为了促进工作,而不是为了约束人的发展。规范化的制度也许难以将坏人变成好人,但不规范的制度是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的。

二、治理结构要能激励人

(一)结构要协同化:调整结构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依靠制度和会议。(P92)

管理大师约翰·科特说:“管理很复杂,但也很简单,无非就三件事情:第一是树立愿景,第二是建立团队,第三是激励每一个人。”书中认为,激励老师要从组织结构上做出改变。结构变了,功能就变了;流程不同,结果自然也会不一样。这样自然而然会对人起到激励作用。目前常用的有三种治理结构和操作模型:1.科层式(垂直)2.扁平化(网状)3.协同化治理(雁阵)。

北京十一学校和我们镇中心小学现在用的就是协同化结构,它以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几个中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利共生。协同化治理具有自组织、自动化、自主性的特点。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有利于学校形成文化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因为人的自由度、自我决策权,是自我认同的重要来源。它更利于学校培养更多的管理者,锻炼每个人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达到激励每一个人的目的。

(二)结构要亲民化:让掌握信息最多的层级参与决策,会有利于老师积极性的提高。(P57)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年度计划的出台,通常都是学校行政制定后下发教师学习执行。这种“我说你听,我安排你做”的管理模式,经常导致“领会不足、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差”,或者“只做你检查的,不做你希望的”。假如让教师成为学校发展愿景规划的主体、参与提炼学校核心文化;学校大事要事的决策,常问计于老师,老师们就会对团队有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感觉到这些大小事都跟自己有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将静态的文本变为动态的管理。这样的变革,会提高老师们的执行力,因为执行力往往来自于对目标的清晰认知,学校通过对管理方式的变革,让老师们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去,自下而上,凡事商量着来,有利于厘清认识。工作流程上多一些自下而上,有利于老师转变观念,由“要我做”到“我应做”,达到认同度高,阻力小,教师执行力强的目的。让老师们备受尊重、信任和关注,才能将学校看成“是我的学校”。

三、学校课程要能激励人

(一)课程要结构化:课程应由“蜂窝煤”走向“井水”。(P171)

蜂窝煤中有很多空心的管道,这些管道上下相通相互不往来;井水与蜂窝煤则不同,井自身越往下挖掘,水则从四面八方渗透过来,与周遭相互关联。学校的课程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除了多样化,还需要在结构化上下功夫。当前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以“3+X”为主。“3”代表国家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X”代表选修课程,如:兴趣课程、特色课程和社团课程。像北京十一学校就开发了近300个课程,我们所在的小学基本上也设置了数十个少年宫课程。在加法做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要适当地做减法。针对丰富多样的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将各学科课程像“井水”相互融合,整合成“主题课程”。

比如以《季节》这个主题为例,语文学科学习有关四季的课文和诗词,数学结合四季的场景教学,科学结合四季开展相关的探索和实验,美术则画四季,音乐唱四季等。这样一来,孩子们将学科知识与自然相互连接,将各学科的知识相互融通,使得对知识的学习更感兴趣、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使学习有了意义。

学校能开发的主题课程有很多:校庆、亲子活动、六一活动、开学典礼、颁奖典礼都可以是课程,结合当地文化和地域也可以开发出课程。我们应努力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这些课程将对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养分,激励着他们成为更加健康、更加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要可视化:让学校物理空间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P188)

我们要用课程视角来建设空间,让孩子与周遭世界建立联系,让学校物理空间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孩子们的阅读很重要,学校图书馆就应该经常出现在孩子们的视野当中。我们可以将图书馆设计在学校的“动线”上,孩子们上学放学,日常活动经常经过图书馆,方便让孩子们看到图书馆,看到图书,看到自己的伙伴正在图书馆活动,通过“经常看见”而影响自身行为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这便是最好的教育。再则,为进一步营造阅读氛围,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各班建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孩子家长捐书,方便孩子们随手就可以拿到书来读。类似的做法还有很多,科技长廊,艺术空间,动物乐园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们能见能碰的学习资源。

未来的学校应该能“顶天立地”。“顶天”方面,在学校留有建设一块天文观测的空间,配置有高速的网络平台,电脑网络搜索不再只是在电脑教室上的完成,而是在楼道,在教室等地方都布置有必要的互联网设施。“立地”方面,我们在离教学楼较近的地方。给每个班级留有一块土地,孩子们自己摘种一些瓜果蔬菜,让孩子们参与植物生命的成长过程,体会生命的意义和力量,激发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空间与父母、老师一样重要,是孩子的第三任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利用环境的力量可以滋养、丰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

书上的案例和策略总共有59条,真心推荐已经是学校管理职位或者未来有可能走上管理职位的大家。最后,用李希贵校长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分享: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地方,并且帮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走。我想,这就是学校的价值!

作者简介:古醒庆,男,长安镇厦岗小学教导主任,小学英语高级教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老师有什么的体验,就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读《激励每一个人》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