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需要不断地练习和精进——读《思考的艺术》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场景:我们上学的时候会经常遇到老师提问: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啊?同学们,你们赶紧动动脑筋,赶紧思考!于是,我们就皱起鼻子,紧锁眉头,托住下巴,眼睛盯着天花板:思考,思考,我必须得思考。主题……主题……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呢?……请问,这是在思考吗?这是《思考的艺术》开篇作者描述的一个情景。

本书《思考的艺术》作者是文森特•赖安•拉吉罗(Vincent Ryan Ruggiero)。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德里分校荣休教授,国际公认的”使思考课程成为教育的重点”运动的先驱。和《学会提问》一样,这本书也是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大作。

本书出版于1984年,是一本历史悠久的思维方面的专著,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第11版,也是最新的版本,问世30多年来,它一直在畅销版上经久不衰,这是因为揭示的是对我们每个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思考的秘密——教你学会如何思考。或者你会觉得思考,这不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吗?还有人不会思考吗?作者回答说还真不一定,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却不是这样。回到开头和大家描述的那个情景,同学们在做出尝试,想去思考,但并没有真正在思考。

本书一共分为4部分,分别是“了解思考”“要有创造性”“要有批判性”“沟通你的想法”,每章的结尾都有挑战,一种是热身练习,让你用轻松有趣的方式验证想法,给你的思维热热身,另一种是应用练习,让你运用学到的东西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争议。

接下来,我将和大家分享以下三个观点:

一、拓宽视野看世界——思考绝不是茫无目的的空想

思考是什么?我们能否掌握它?优秀的思考者会像普通思考者一样经历头脑阻塞,心不在焉和思维混乱吗?思考技能是否可以后天习得还是必须与生俱来?书中是这样说的:思考是任何有助于明确阐述或解决问题,作出决定或者满足求知欲的心理活动,思考是对答案的探索,对意义的寻求。

思考过程包括大量的心理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有细致的观察记忆,琢磨想象调查解释评价和判断。如何成为一个审慎的思考者,你的思想和行动就要受自己的控制,要了解事情的真相,获得真正的知识,从而就要拓宽视野。切勿把自己思考的极限当成世界的极限。

书中举了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常常就像这六个盲人一样,透过自己的视野看待世界,我们的视野很狭窄,于是思考也跟着遭殃(P66)。所以,我们要多读、多听、多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还要批判性地阅读、倾听和观看。读书不思考,就像吃东西不消化(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这让我想到我们的青年骨干提升班,闫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让人思考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更多维。他引领我们去读书,列出清单,教我们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教我们阅读的好方法,思考、批判、感想、研读,通过这样的方式视野拓宽。知识了解的多了,视野变宽了,思考也就深了。

二、重获好奇寻挑战——思维活动的两个阶段:创造性思维(产生阶段)和判断性思考(判断阶段)

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两个阶段既产生想法,也对想法进行判断。作者在书中两次提到了好奇心的重要性(P145、232)。他说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好奇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好奇心能让我们敏锐的察觉问题和争议,让头脑保持活力,能增强被爱因斯坦誉为“创造性思考的本质特征”的游戏心态。对批判性思维也有非常大地帮助。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归纳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四心”:好奇心、好动心、游戏心、模仿心。书中,作者还举例说明,一位研究者曾经做过记录,想看看一个快5岁的孩子,4天里究竟能提出多少带“为什么”的问题,结果得出结论,一共有40个问题,其中有13个纯粹出于好奇心。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好奇心,不幸的是,很多孩子在4岁时用问题轰炸父母,等到18岁时却丧失了好奇心。原因很简单,成人被问烦了,或者忙于其他事情,懒得回答,开始阻止他们发问。

我和大家分享一个乌龟的故事。放暑假了,我小女儿班级有3只乌龟。老师看她对乌龟很感兴趣,就说,小慕,要不暑假你来照顾它们可以吗?女儿点头然后望着我,希望得到我的同意。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拒绝,一来觉得她只是好奇心,二来觉得挺麻烦的。可是看到她那个好奇又迫切的小眼神,一想好吧,就同意了。然后我女儿可开心了,自己搬着养乌龟的塑料箱(收纳衣服那种),一晃一晃的把乌龟从二楼搬下来。其他同事遇到,笑着说小慕,乌龟晃晕了吧,她问,真的吗?带回家后,安静地观察了好久,我问她干什么,她说我看乌龟图有没有吐?大概过了二三十分钟,她说妈妈,乌龟没有吐。它们在休息,肯定是累了,连头都没有动一下。第二天,睡醒就去看乌龟,然后自言自语:哎呀,好可爱的乌龟啊,好懂事的乌龟啊……接着,就开始了十万个:妈妈,乌龟会叫吗?妈妈,乌龟怎么不吃东西啊,妈妈,乌龟需要下去散步吗?妈妈,乌龟热不热啊?当时,我在做其他的事情,没想理她。“妈妈,妈妈….”听到她急切的呼唤,转头一想,有好奇心是好事。于是,我停下手里的事情,和她一起来观察,解答她的一连串问题,过了几天,我们一起发现了乌龟饿了会伸长脖子吃龟粮,我们拿着一双筷子夹着一颗,喂它,乌龟长大嘴巴,一口就咬掉。在一次晚上的喂粮食的时候听到乌龟发出了“呜呜”声音,小慕好开心,见到朋友就介绍自己的新发现。我想暑假一定是丰富的。

是的,从孩子开始,我们成人就应该去保护和训练好奇心,从小就让孩子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书中给了6个技巧,我们以后不妨多试试:要善于观察、寻找事物的不完美之处、留意自己和他人的不满、查找原因、对可能的后果敏感、察觉到争论中的机会。

三、有效沟通表想法——思考倾向于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自身

一本讨论思考的书里居然含有沟通的主题,这会让我感到有些诧异。但的确,我们对问题和争议有了创造性和批判性的解决方案,传达给他人才有意义。那么如何传达,准确而合适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书中第四部分谈到了说服别人不仅要有高质量的想法,还要有四点需要注意:一是弄清楚受众为什么会排斥新想法、二是了解你想要说服的特定受众;三是预测受众的反对意见;最后是有效展现你的想法(P294)。

这让我想到了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面临要上小学,家长们开始焦虑了,对孩子的学习紧张起来,要求老师要多教孩子写字、计算,说某些幼儿园已经教会写了多少个汉字,学会了100内的加减法等等。那么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看完了这本书,为我们的家长会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沟通方法:

尊重受众:首先,老师们表示完全了解和感同身受家长们的焦虑心态,对大家提出的各种要求和建议很理解,幼儿园和家长的教育目标一致,我们非常愿意和家长一起合作,让孩子们能够自然的顺利过渡。

从受众熟悉的要点开始:老师们清楚焦虑背后的原因:家长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知识方面的教授,尤其担心孩子上一年会跟不上进步。因此要做好家长的一个沟通,告知他们幼小衔接不止是从大班开始准备,从入幼儿园起从行为习惯和知识内容方面就开始了渗透。

选择最恰当的语气:整个过程,保持平静、客观和谦和的语气,尤其是对待家长提出的问题和异议同样保持从容和淡定。

强调支撑观点的证据:老师们需要用到专业的教育知识:1、介绍幼儿园的幼小衔接的计划,2、行为习惯如何培养?3、教学内容有哪些?4、如何用游戏的形式然给孩子们快乐学习?同时现场还以游戏的形式展示给家长看。

接下来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通过创设丰富的区域材料,幼小衔接系列活动,通过不用的形式展现给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幼小衔接的工作做出了我们幼儿园自己的特色,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帮助她们树立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有效缓解了焦虑。

行成于思,思考是一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艺术,读完这本书,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它让我了解到学会思考的重要和方法,我将会保持思考的好习惯,会思考,善思考,勤思考,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有想法,有做法,有说法。

作者简介:陈英,女,东莞市长安镇厦岗幼儿园副园长,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首批学前教育教学能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思考需要不断地练习和精进——读《思考的艺术》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