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 -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

朗读这篇文章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灿烂千阳》,窗外卖麻辣烫和烧烤小店一直在喧嚣着,我却完全被带到阿富汗,带到那个混乱、失望却真实的年代。回想1990年,回到2000年,我在做什么,当时书中的那个世界又在发生着什么,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在一个时间里,不同的空间发生着完全不同的事情。或许在1990年某个春天的早上,我们可能还在为没有去到公园玩耍而哭闹,阿富汗的孩子却在因为父母被清早的炸弹炸死而啜泣。对于那边的世界来说,能够天天见到自己所爱的人便是最大的幸福了。那现在呢?我们也天天在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心烦着,是不是在天边的一个角落,同样有人在担心着最最基本的生存的问题。

经历过才知道知足,我们总是只能看到眼前的这个世界,忘了这个世界本身有多好或者多不好,多谢作者带领我们走入了完全另外一个世界。看到那个世界之后,我们会对现在的生活多一丝微笑。

书刚开始的时候,看到玛丽雅姆的妈妈教她,“保护”她,其实有种担心,担心出现另外一个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成为一个阴冷黑暗难以接近的人。看到后面才释然,玛丽雅姆虽然一生都自卑,但是还算没有被摧毁。她也曾独立追求过自己的幸福,也曾真心活过,她还有勇气去爱去关心别人,最后也是她打死了自己的丈夫成全了莱拉的幸福。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爱,她怕自己所爱的人受伤害。我一直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人性,而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只能算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活生生的人。当然,或许只是我自己喜欢更多的温暖和正面而已~~

巴米扬大佛被毁的事是很早就知道了,书中也特意做了描写,这么贵重的文化遗产,就因为独裁者的心意,说轰炸便没了。我们曾经也经历过一样,一个国家,长期出现精神封锁之后,必然出现精神上的疯狂,领导者的疯狂,一种近似变态的文化上的侵略和证明。其实做这事的人都不是笨蛋,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自己在做啥,他们也只是在填补内心在权利扩张后无可抗拒的空虚和恐惧。

莱拉是书中一直充满希望的角色,是书中玛丽雅的希望,也是作者对阿富汗的希望。跟玛丽雅姆不同,她从小受的教育不是忍受,而且很多关于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她敢爱敢恨,敢于反抗,有一种从小家庭教育带来的自信和勇敢。最后结局也是好的,和心爱的人一起,跟着自己的两个孩子一起回到阿富汗生活。正是因为她这样的人存在,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才能看到一丝希望,才能感觉到一丝温暖。

书中还有一幕,莱拉和玛丽雅姆准备逃离阿富汗,找到一个男的帮忙,结果那个男子揭发了她们。这一幕记忆尤为深刻,那个男的知道揭发她们之后,她们回去肯定是会被毒打,会很惨甚至会失去生命,但是他还是轻松地选择去揭发,甚至还有些许嘲笑。

这一幕想到的很多,举手之劳帮助同胞逃离困难,其实有何什么不可。他应该也经历了很多生活的坎坷,为什么他会做出这么绝情的一幕。

其实或许答案在书的最开始就揭示了,最开始玛丽雅姆去看她爸爸时候,她爸爸宁愿她在外面等一夜也不见她,玛丽雅姆和莱拉在家里也经常被打。这说明了一个时代,一个男性维护自己的权益,一个男性不把女性公平看待的时代。女性想逃跑,女性想独立,在当时很多男性看来是可笑滑稽的。

那个男子不是帮不了她们,而是从底子里面觉得没这个必要,女人离开男人逃跑对于他来说是极其可笑的。不能怪他,他接受的教育一直是教他这么做的,只能怪那个时代,那个让人变成那样的时代。

人其实是如此有韧性,看了作者的书不禁同时感概生命的脆弱和人的伟大。一颗炮弹可以毁了一家人的生命,可以摧毁一个村庄,但是摧毁不了一颗去爱去生活的心。我想这是作者最想传达给我们的,对于一个阿富汗的每一个人民来说,永不放弃,是他们必须做的,更是他们一直以来正在做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灿烂千阳》读后感 -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