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乐,赏心雅事

朗读这篇文章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过:“我们这块土地、这些人,终其一生,大多所行,不过是苟且二字。所谓风光,不过苟且有术;行路坎坷,不过苟且无门。基本不过如此而已。”人生短暂,苟活于世,不能虚度,至少,找个乐趣,方不枉此生。
宋代有个学者叫家颐,他编了本书《教子语》,开篇云:“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意思是说:世上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教育子女。这话,绝对是真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茫茫大海上的灯塔,是在黑暗中照亮前路的明灯。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识字,博文明理,才能使人的气质得到提升,才能干成事,得所愿。“女是寄生枝,男是冬青木。冬青驾白鹅,寄生跨黄鹿。”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寄托,父母的希望。苏轼还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意思是每个人生下孩子,都希望孩子头脑聪明。但是聪明有什么好处呢?我就是因为聪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聪明误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能够官至公卿。
苏轼这两首诗,的确是千古名诗。

当然,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相较于漫长的人生,如果没有点乐事,那人生不就白活了么。
除了读书教子,世上的乐事很多,我以为有以下几个为至乐。
一乐为把酒赏月。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人在江湖,忙忙碌碌,为名忙,为利忙,为家庭忙,为孩子忙,手脚并用脑子一刻不停地在运转,很难有闲下来的时候,也很难有时间思考一些问题。古人也是如此,当年屈原被楚王放逐,内心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闲暇之余,抬头望见天上的一轮明月,不禁发出了“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的冲天一问,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
当然,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没有酒助兴是不行的。于是,古代的文人墨客们纷纷端起酒杯,品着美酒,望着明月,一首首气势磅礴的佳句喷薄而出,这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李白了。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与好友贾淳令相聚,酒至酣处,贾淳令问了李白一个关于月亮的问题,引发了李白的无限遐想,于是他停杯顿箸,略一思考,便写下了一首震古烁今的《把酒问月》,不仅感慨“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而且发出了“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千古一问,最后还发出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千古感叹,可谓是明月常在人生苦短,既有几分醉意,也有几分诗意,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如果有闲暇时间,我建议还是停下手中的工作或家务,走出家门,来到空旷的地方,抬头看看天上的一轮明月,或许会让你长舒胸中闷气,心旷神怡,神思俊飞,与太白先生发出同一种感慨。

二乐为临窗听雨。
夜色茫茫,细雨微濛,与好友在竹窗下对坐闲谈,临窗听风雨,清梦醉凡尘,一杯香茗,几分闲适,几分懒意,几分快意,还有什么比这更舒适畅快的吗?
有着同感的,还有一位古人,宋代词家吴文英。吴文英满腹才华,可惜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不过他的词写得很好,继承了隋唐以来阴柔婉曲、含蓄蕴藉的特点,对后世的朱彝尊、纳兰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天夜里,吴文英在竹窗下听簌簌雨声,听着听着就趴在几案上睡着了,不久睡醒,看见风姿绰约的水仙花在灯影下婆娑起舞,于是提笔填了一阙《夜游宫•临窗听雨》:
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浑似萧湘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
窗外雨水掠过小溪,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屋里的孤灯显得格外明亮,但也格外的清冷。独自一人在屋中小憩,就好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荡。此时,依稀看见湘君轻挽裙带,水上盈盈微步,皎洁与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水仙发出清冽的香气,可是受到寒气的侵袭,使她想起生长在千顷波涛的江湖岸边时的生活。虽有新愁涌上心头,但依然沉浸在旧梦中。隐约仙子的秀发闪耀着动人的光泽且蓬松欹侧,玉簪也微微斜着,直到仙子渐渐远去,酒意才微醒。
南宋另一位词人沈义父曾评价吴文英的词:“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意思是他的词极致高远、幽艳绝美,迷离奇谲,和李商隐颇为相似。这首《夜游宫》将眼前景物与错觉幻境,错综叠合,他笔下的湘君散发着水仙花的清香,与月为伴,在雨中徜徉,在沧涛上漫步,高洁优雅,超凡脱俗,精致独到,虽不阔大但十分幽远,很好地表现了在竹窗下听雨的意境。
不同的年龄的人听雨,有不同的感觉,宋末词人蒋捷就写到:“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雨还是那场雨,不同年龄的人听,就有不同的心境。
如今老境将至,闲坐窗下,听细雨淅淅沥沥,不禁想起了先前的人和事,一腔雄心,万般感慨,与吴词里“映窗里、嚼花灯冷。浑似萧湘系孤艇”的孤冷、蒋词里“鬓已星星也”的凄然,颇有几分相似。

三乐为堤畔闲游。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日的渭河堤上,沿岸柳树吐绿,一阵春风拂过,柳枝摇曳,临水婀娜,在这样的堤岸上闲步,就是把自己置身于美好的春光里。
我始终认为,欣赏美好的景物,需要美好的心情来搭配。比如这位刚刚经历了一场劫难,心绪发生重大变化的白居易。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约莫摸上五十岁门槛的白居易终于结束了因宰相武元衡被刺、自己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却被认为是越职言事从而被贬江州的遭遇,回到了京城,不料否极泰来,因祸得福,不仅被任命为主客郎中、知制诰,而且被加封朝散大夫,成为妥妥的五品大员。然而,此时的白居易,心绪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急流勇退,收敛锋芒,不再想着兼济天下,只想着独善其身。不久之后,他自请外放,到杭州任刺史,开始了一段自我放逐、自我放飞生涯。
到杭州不久,白居易就彻底地爱上了这里的美食美景,特别是杭州西湖,成为他的最爱,他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一有闲暇时间,便到西湖游玩,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时年春天,他闲游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和燕子在空中翻飞,堤上野草青青,鲜花缤纷,让他心旷神怡,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天的西湖,激发着白居易的美感和诗情,时隔一年,白居易又写下了《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风光迤逦、浓妆淡抹的钱塘湖边、西子湖畔,让这位知足随缘、安时顺命的白乐天乐不思蜀,度过了两年难得的闲暇时光,成就了他与杭州的一段佳话。
人到知天命之年,就应该和白居易一样,见好就收,急流勇退,有时间到处走走看看,多欣赏美景,保持良好的心态,微笑着迎接晚境。

四乐为与好友烹茶闲聊。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一个人寂寞的时候,可以独坐在山上,静等月亮升起,如果有好友来访,自然要奉上好茶。
朋友是一杯飘散着茉莉的清香,带着浅浅的颜色,喝下去有味,品出来有韵的好茶,清香淡雅,就像春天里百花盛开,香气氤氲。他不一定时时刻刻在你身边,但你却能时时刻刻感受到他的香气,会在孤独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想起他。
却说有一天,大诗人白居易闲坐无事,想起了妻舅杨慕巢曾给他寄过一包好茶,于是舀来山泉水,把炉火烧旺,将碧绿的茶粉倒入罐中煮沸,惬意地品尝起来。这时,他想起了这位姻亲兼好友,于是写了首《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坐着舀着清凉的泉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端起一碗好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将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但他爱酒亦好茶,曾有诗云:“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他以茶修德,以茶养性,以茶修心。偏偏这位杨慕巢也是爱茶之人,他们在一起谈诗论赋,喝酒品茶,很能谈得来。白居易给他写过一首诗,其中写到:“我是知君者,君今意若何。穷通时不定,苦乐事相和。”由此可见,俩人惺惺相惜,感情很深。
古代人喝的茶与今人不同,先将茶饼稍微烤一烤,然后把茶饼碾压成茶末或细米状,等水煮沸后,往锅中放入茶米或茶末,稍微搅动,也可以加入细盐、姜末等调料品,等水再开时,倒入一碗温水,称为“育华救沸”,茶水煮好后,分入茶碗中,趁热饮用。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前两句传景色之神,后两句传心情之神。茶粉在沸水中翻滚,却不见好友的身影,舀来一碗茶水,遥寄给他,希望他能与我分享这份怡然自乐。
有闲暇时,邀来好友二三,煮一杯好茶,品茗闲聊,不亦快哉。
……

人生是一场修行,也是一段经历,有伤有悲,有苦有甜。我们每个人无不在时间的夹缝里努力穿行,在四季轮回里叠加年轮,在风霜雪雨中步履坚定,在人情冷暖里抵达圆满丰盈。无论坎坷,无论悲喜,找点自己喜欢的高雅的事,充实自己的内心,让内心平和淡定,方为至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人生至乐,赏心雅事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