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观后感

朗读这篇文章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难道不是为《泰坦尼克》量身定做的?

初次听到“韩寒”这个名字是在2000年,那年我高三,备战高考。那时“网络”就像韩寒参加的那个作文比赛,是个“新概念”,我知道他完全是因为他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杯中窥人》,而我那时从头到尾读完了两大本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每一本都像《现代汉语词典》那样厚,而且图便宜在路边摊买的,字还特别小;注意,我是“读”完的,不是“看”完的,每天抽出大量“空闲”时间来读,用了将近一个学期)。那时的我,在大兴二职也算是个“知名人物”(嗯,我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我的名字),我是“全国首届春蕾杯作文竞赛”二等奖获得者(现在我的学生里有很多一等奖的,但是当时我是全校唯一的二等奖啊,其他人都是三等奖或鼓励奖),我写的是一堆土豆,韩寒写的是一块破布;我参加的是春蕾杯,他参加的是新概念;我们都姓韩,我们都讽刺当今时事;他的作品入了作文选全国发行,我的作品……那时只出版一等奖,我的作品交上去之后我自己都忘了怎么写的了……

他写了很多作品,稿费就可以赚钱养家了;我也写了不少,稿费刚好请朋友们吃了一顿午饭(成都小吃那种);他写腻了就扔下笔玩起了方向盘,成了一个赛车手,现在又当导演开拍电影了;我写腻了就扔下黑笔拿起红笔,成了一名数学老师,现在给他拍的电影写“影评”……

冥冥之中,总觉得我俩有N多相似之处,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又习惯性地把自己代入到“主角模式”了(很多人都会这样,看电影或电影剧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就把自己当成主角了,相信你也一样吧)。其实我和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他高一辍学那年,我正把他的文章当作模板用来备战高考;他开始赛车手生涯那一年,我第二次拿到大学奖学金;他开始博客写作那一年,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发行个人首张唱片书那一年,我首次获得教学案例全国二等奖;他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那一年,我才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海南;他的第一部电影上映那一年,我正式结束单身生活,步入婚姻的殿堂……

我这个人比较自负,从来不会盲目“崇拜”某个人,哪怕是在我最爱的足球领域,能经得起我“崇拜”的,也只齐祖一人,其他的最多也只可以是“喜欢”“欣赏”。对于韩寒,远远谈不上“崇拜”,但是我从心里“佩服”,佩服的不是他头上有几多光环,而是他用双手打下的江山。上一个能让我如此佩服的是林志颖(看清楚,是林志颖,不是林志玲),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他的简历。我对韩寒,更多时候是持一种“观望”态度,有时希望他能“代表80后”闯出一片天,但有时又觉得他会像这房价,总有跌落的一天。矛盾啊矛盾,纠结啊纠结,但他就在我的矛盾和纠结中,以比房价还快的速度上升着……

说回电影,算不上特别精彩,因为我爸妈“根本没看懂”,我妻子也觉得“节奏太慢”,但我个人蛮喜欢这风格,感觉很合我的胃口,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用的都是排比句,就像他当年的文章一样,我在电影后半段基本可以猜到接下来的剧情甚至台词,如果能有所创新也许会更好。

“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后会无期》观后感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