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教喻也——读《学记》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红基学校发起“春雨读书会”,倡导老师和家长共读一本书,共商育人策,值得借鉴。本期推出同读《学记》的感悟,以飨读者。

图片
《学记》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学记》,顾名思义,是论“学”之记,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约写作于战国晚期,被收录于《礼记》中,作为儒家经典,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而《学记》中所表达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在中国人一代继一代的传道授业中潜移默化。

  《学记》文字简练,论理明白,多用譬喻,循循善诱。其中所阐发的道理,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以及尊师重教,治学应务本的思想,至今仍可为典训。一般认为《学记》是中国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君子之教喻也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君子既懂得了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又明白了教育所以衰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做老师了。君子的教育,是引导而不强拉,勉励而不挫伤,启发而不说尽。引导而不强拉,师生之间就融洽;鼓励而不挫伤,学生就会感到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完,就能促进学生思考。师生和谐,学有信心而又促进思考,可以说是很完善的教育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呢?我有两点体会:

  ➤设立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冯骥才的文章《挑山工》时,我先带领学生来到教学楼一楼,让学生在扁担两头各挑两个书包,从一楼步行到三楼,创设场景体验文中“挑山工”登山时的情况,突出“挑山工精神”的时代价值。通过模拟书中场景,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注意力高涨,教师能得到很好的启发时机。学生通过模拟场景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也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体会语言的感情,避免注入式的教学。《学记》批判了那种单靠机械式阅读背诵、填鸭式的灌输,不考虑学生具体情况的注入式教学。语文的学习基于其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从层面上来看,主要内涵包括了语言的交流与语境、对语言的整合与理解以及语言的积累与语感。而在注入式教学下的语言学习,不能很好地达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避免产生注入式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就应该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

长善方可救失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学习者往往有四种失误,老师必须明了。人们求学明道,有的人失于贪多求全,有些人失于孤陋寡闻,有些人失于轻忽随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这四种情况,各人的心情是不同的。教师只有明白学生的心意,然后才能补救他的不足。教育,也就是培养、发扬学习者的长处,补救、避免学者的短处。

  例如,在班级里经常会见到不写作业的学生们,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引导教育后,往往是对部分学生有效,对于某些学生依然无效。读到这句话,我恍然大悟。

  老师的做法就好比:有4个人身上长了红点,同时去看医生,而医生看都没看,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就直接给他们开了同样的药。如果你是这4位中的一人,请问你同意吗?当然不同意,我会跟医生说:“你还没看诊呢,我们的红点不一样,怎么能用一样的药呢?”再回到不写作业的例子,老师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经历呢?

  这句话提醒我们,老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才智不同,老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学习上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多、寡、易、止。找到病因、病根,对症下药,善于“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作者简介:韩瑞坤,广州市番禺区沙湾红基学校语文教师,德育主任;王丽娜,广州市番禺区沙湾红基学校家长,睿爱教育联合创办人,家庭教育讲师。

审改:闫德明

美编:长安融媒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君子之教喻也——读《学记》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