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带教,感受文言之妙

朗读这篇文章

摘要: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颂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优秀散文作品,非常适合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与文本对话,感受文字之美、文言之妙。以读带讲,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以读带教 文言之妙

钱理群教授曾说:“文学的教育,声音在某些时候会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声音会对生命产生触动,会碰撞出特别的情感。文学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所以朗读,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

这些话,都强调了语文学习中读的重要性。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度提升,文言文作为古代定型化的的书面语言,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还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载体。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颂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优秀散文作品[1],尤其适合朗读。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朗读,以读带教,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潜心会文,体会文字内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呢?

下面,笔者结合名师的课例和自己平时上课的案例,粗浅地谈一下文言文教学之“以读带教”。

一、宏观上,文体决定诵读格调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这一段很精准地概括了不同文体诵读的不同格调。

部编版初中语文共收录古诗文120篇,其中文言文37篇,将近占总数三分之一,且体裁多样,而不同的文体,读的方式绝不相同。

写人叙事类如《<世说新语>两则》《孙权劝学》《卖油翁》《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等文章,特别适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在揣摩人物的神情、语气、语调、动作并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把所理解的内容通过有声语言传达出来,呈现出来的,或突出了形象特点,或还原了事件的过程。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是孟子的文章。孟子散文特点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读时指导学生要字字发力,表情庄重严肃,才能深味其义。《虽有佳肴》《马说》《爱莲说》等文,说理性强,朗读时亦同此理。

《三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寓情于景的散文,则要指导学生读出文学的美感。《陋室铭》《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虽有“铭“有”“书”,但这几篇文字形式上皆骈散结合。骈文讲究声韵,韵律和谐,有很强的形式美。学习时要读出外在形式,再读出文字的美。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采用吟诵的方式朗读。诵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情感的起伏,将形成或铿锵磅礴,或婉转低回,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美、情韵美、韵律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进而叩开他们的心扉,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提升其对祖国古典文学和语言文字的审美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作为游记小品文,充满趣味是它们的特点,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心灵的情感。

二、中观上,篇章段句 “变形”朗读

余映潮老师在进行《记承天寺夜游》授课时,引导学生用朗读停顿表现出文章叙事和抒情的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表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来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叙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还让学生用朗读停顿表现出文章表达方式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表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又让学生用朗读停顿表现出文章结构的“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这样的“变形朗读”, 变的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表面之形,不变的,是对文章章法的揣摩、学习、运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如何“变形”来探究作品的结构之妙、手法之奇,从而达到以读带教的目的。

在进行《湖心亭看雪》时,余映潮老师依然采用变形朗读,把原文的两段变形为五段、六段。

湖心亭看雪(五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六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原文只是划分为两段,而这样的“变形”方式,让学生在舒缓的节奏中体味文字的飘逸、清新、秀美,让学生在朗读中顺带完成了教学任务[2]。

《岳阳楼记》第三、四两段,都运用了绘景绘形绘色的写法,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都是由景及情,都表现出意境的美,而且两段文字都用了“登斯楼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内容上一暗一明,一阴一晴,一悲一喜,辞彩华美,音韵和谐[3]。余映潮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提示指导学生变形朗读,几个回合下来,学生既从多角度理解了文字内容,又欣赏到了文字形式的美。

文言文的很多内容,譬如情感、气魄、层次、节奏等等,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听出来的,品味出来的。学生的听知力、品评力、朗诵水平都可以在听、读中得到熏陶,得到提高。

三、 微观上,咬文嚼字读出情味

韩愈的《马说》,作者托物寓意、借题发挥、针砭时弊,虽文字简约,但构思巧妙。尤其是作者一反常规,在文中慷慨淋漓地使用了十一个“不”字。

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作者呢?笔者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把这十一个“不”字圈起来,齐读去掉“不”的文字,再让学生齐读原文,学生朗读后发现,一方面,这些“不”字不是意义上的简单否定,而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在文中,这十一个“不”字贯串全文,一气呵成地抒发作者对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强烈的不平和愤懑之情;另一方面,这所有的“不”字有的在前、有的在中偏前、有的在中间、有的在中偏后、有的在后面,朗读起来,造成强烈的回环反复之势。

用同样的思维来解读《醉翁亭记》《北冥有鱼》。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25个“而”字,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奥秘何在呢?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仍然是让学生把“也”“而”字圈起来比较朗读。

环滁皆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酿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

反复对比朗读后,学生领会到,加上这些虚词之后,作者不疾不徐,悠哉游哉、从容不迫的情绪才流露无遗。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前提下,作者跟老百姓一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平和、愉悦的情调有了这个“也”字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无“也”,这种感情无从谈起。

同样,《北冥有鱼》中有11个“也”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比较含有“也”字的原文和不含有“也”字的改文之后,不用老师细讲,学生就能感受到“也”字所营造的舒缓的语气,感受鹏鸟自由逍遥的状态。

《醉翁亭记》《北冥有鱼》有大量的“也”字,而《小石潭记》中只有三个“而”字,却没有“也”字。反向思维,在学习时,让学生把下面加了“也”字的文字与原文对照朗读[4]: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也,如鸣珮环,心乐之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也。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也,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也,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也。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也。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也。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一朗读比较,学生就感觉有这个“也”和没这个“也”,它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加上“也”体现的是心情愉悦、悠然的状态,而本文是作者被贬后写的,此时他的心情忧伤凄苦,哪里还能用“也”字来表现呢?

还可以用同样的思维学习《湖心亭看雪》,比如品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也可以这样进行:

让学生先读去掉“与”字的内容,即“天云山水”,再读原文,对比朗读后,让学生感受四个“与”字造成的一种天地苍茫浩大的气象,感受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进行对比朗读。在对比朗读中,学生会体会到原文的量词给人宇宙苍茫,天人合一之感,这比单纯地采用讲解告诉法要高效多了。

于永正老师在《主题阅读三人行》中说:“语文能力不是学生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书读出来的。”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朗读,可使师生充分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和美的享受。以读带教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让学生感受文言之妙的一条有效途径。

需要补充的是,各种诵读方法都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在同一篇文言文作品的教学中,综合运用几种诵读法。而且所有诵读方法的使用,都应建立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清晰响亮的朗读基础之上。

[1] [4]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3]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

-END-

作者
陈牧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以读带教,感受文言之妙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