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

朗读这篇文章

昨天读完了柴静写的《看见》。这本书可以说是久仰大名,也早就想看,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今年列入了读书计划,读来真的是感受颇深。

这本书随着柴静在央视所做的节目,回顾了很多曾经的热门事件以及柴静本人在这些事件中的经历、思索和感悟。我个人很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也能够有很多的共鸣。

想记录的第一个感受,是有关非典。非典爆发的时候,我在石家庄,大四的毕业设计,学校封校,天天在学校活动,从教室回来踢毽子锻炼身体,每天量体温,到处都消毒。但也仅仅如此,石家庄不是最严重的疫区,我们学校也没有发现确诊和疑似病例,大家并没有那么恐慌。看了柴静的记录,才感受到当年在北京人们的恐慌,恐惧。但就在这恐慌之中,还是有人坚强的乐观,柴静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第二个给我很深触动的章节,是沉默在尖叫中对于女性暴力重犯的采访。女性暴力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很高,有的地方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些事件的背后,是一起起家庭暴力变本加厉导致的悲剧,最终丈夫被杀、妻子坐牢,孩子成了最苦的人。柴静的书里,穿插了很多个人的经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会弱者的恐惧,这个表达方式说服力很强,何况我本人小时候也曾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在恶出现的时候,及时的制止,对双方都是好事儿。防止欺凌事件和家庭暴力以及所有类似的情况,在最开始的时候坚决地表达出抗议,会很有利于抑制对方的恶。这一点,我会跟女儿交流,让她从小意识到这些事情的适当处理方式,也希望更多的家长重视这方面的教育。

第三个想记录的,是关于柴静对于两会报道部分的叙述。在看这一章之前,我没有看过柴静他们做的两会观察,也从没有想过中国的两会里面,对于报告的审议以及提交两会的建议,也会有很多代表委员脸红脖子粗的争论。其实在类似于“议会”的两会里,代表委员们进行激烈的争论,从而激发大家更多的思考,真正的形成共识,我相信并不少见。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的阶层,会有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两会中代表不同人群的代表,进行积极有意义的探讨甚至争论,最后达到相互利益的均衡,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媒体方面,适当的表现这些争论,让民众意识到庙堂之上不只是一团和气,是在认真的讨论问题,会是非常正面的宣传。而在民众方面,如果大家有更多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合法的政治活动,在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时用自己手中的选票选出能够帮自己争取更多权益的代表,并督促代表合法行使手中的权力,就一定能够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

书中还提到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药家鑫等当时的热点事件,读的时候能够想到自己当时的很多看法和表达,在多年后重新想起,感动或是感慨之余,也能够有更多的反思。反思多了,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其他一些记录中,柴静也提到,对于任何新闻事件,作为记者不应该预设立场,要多角度观察,给各方当事人表达的权力,这样才能尽可能的接近真相。这个道理很简单,也适用于生活中很多的事情,但我们很多人还做不到,总是先入为主的建立一些思想并以此为依据步步紧逼。如果大家都能够更客观一些,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作者
李老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看见-读后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