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词女李清照传: 世有一人,如美景良辰》读后感: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伤心人

朗读这篇文章

《婉约词女李清照传:

世有一人,如美景良辰

原著 | 纪云裳

解读 | 赵琳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世间女子,也惟有她,相隔千年,依然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婉约词女李清照传:世有一人,如美景良辰》的作者纪云裳一直致力于人物传记领域,出版作品多部,文笔兼具唯美与犀利,深受读者喜爱。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人端丽,其文清雅,这样的女子,一千年才出一个。

为了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每首诗词背后的故事,作者在这本书中别出机杼地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点滴渗入,抽丝剥茧,看一千多年前,在那个风云迭起,山河破碎,男尊女卑的年代,一代婉约词女是如何活得风姿绰约,傲骨铮铮,完全不输男儿?

下面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这本书。

李家有女初长成

宋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李清照出生在山东明水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东坡的学生,个性刚正,文采斐然,撰写过多部学术著作。

因为喜欢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格非给掌上明珠起名“李清照”。

李清照八岁时,因为朝廷的一纸调令,便跟随父母从故乡迁往京城开封。

李格非在开封担任太学正,所置宅院则名叫“有竹堂”,相传植有十万绿竹,颇有向老师苏东坡致敬的意思,平时公务之余,也是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李清照自小聪慧,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少年时便显露出异于常人的文心慧根,并习得一手好诗文。

作为李清照的父亲和第一任老师,李格非对女儿抱有极高的期望,他希望女儿有天能成为蔡文姬那样留名青史的才女,便常教导女儿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文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当情出肺腑,切忌斧凿痕。”

而纵观李清照的一生,无论是习文还是为人,这句话她都一字不漏地做到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十六岁那年,曾填下一首《如梦令》,让她的父亲欣慰地称赞“中郎有女堪传业也”。

不久后,李清照读了张耒的《读中兴颂碑》——讲的是唐肃宗平安史之乱后中兴大唐的史实,历来极受文人雅士推崇。

李清照直言张耒只看到了平乱的功德,却忽略了朝廷的弊端。

自古以来,有多少王朝,不是败落于外敌入侵,而是衰亡于家国内乱。

身在深闺的李清照,却从不忘忧国之心,遂奋笔疾书,和诗两首。

就这样,李清照名动京城,她的诗词被广为传颂。时人盛赞:“才力华瞻,世无其二。”

而在冥冥之中,她也启动了自己的命运之轮。

词女之夫,良缘天赐

元符三年春(公元1100年),大相国寺的上元灯会上,十七岁的李清照遇见赵明诚。

赵明诚是当朝吏部尚书赵挺之最小的儿子,当时正在太学读书,诗文不及李清照,但他对考古学很有研究,生平之志就是撰写《金石录》,证经补史,以垂后世,所以每半月必定告假到大相国寺购置碑文石刻。

尽管两人一见钟情,又到了可以成家的年纪,但按照礼数,当时的年轻人还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为了可以顺利迎娶李清照,赵明诚告诉父亲,他在梦中得到了一支姻缘命签,上书:“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人道是:词女之夫,良缘天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相传这一阕《点绛唇》写得就是赵明诚来李家提亲的情景,字里行间,全是少女的娇憨与羞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一阕《减字木兰花》写得则是两人婚后的生活,也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自熙宁年间,宋神宗第一次启用王安石推行新法以来,朝堂上就开启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新旧两党之争,期间,无数忠君之臣遭异党攻击,受同党排挤,被弹劾,被杀害,被下狱,被流放,蒙受不白之冤,历经人格的侮辱,精神的落寞与肉身的凄苦,如苏东坡。

崇宁元年,宋徽宗亲政,朝堂之上风浪再起,政局一分为二,两党之争愈来愈烈。

而通常,当一个人把前途交与了朝堂,那么他的性命身家乃至亲人的命运,都将牵系其中,不得自主。

于是便有人不惜一切代价地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只为排除异己,逆流而上,站上权势的巅峰,如蔡京。

也有人刚正不阿,不惧逼诱,不惜付出流放南蛮之地的代价,如李格非。

是年五月,宋徽宗下令烧毁元祐旧法,并下诏将所有旧党成员列入“奸党”名单,其中就包括已去世的苏东坡,以及李格非在内的苏门学士等五十七人。

名单上的这些人将永世不得在朝为官,其父兄、儿女、门人也将被逐出开封,朝廷宗室官员皆不得与元祐党人的后代联姻,若有订亲者,也要立刻解除婚约。

身为“奸党”之女,为了不牵连婆家,结婚才一年的李清照只能前往故乡明水,从此与丈夫两地分居长达三年的时间。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此期间,李清照将满腹相思和一腔落寞,都化作了纸上的诗词,与丈夫鱼雁往来,互通心曲。

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重阳节那天,独自饮酒赏花,坐尽黄昏的李清照,给丈夫寄去了一阕《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收到信后,为妻子的才情击节叹赏之余,又自愧不如,于是闭门苦思三个日夜,终得和词五十阙,与《醉花阴》放在一起呈给友人品鉴。

怎料友人赏玩再三,竟称“唯有三句绝佳”,一问,对方徐徐答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此,赵明诚再不写词。

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三年后,政局稍有缓和,李清照终于可以回到开封,与丈夫团聚。

然而好景不长,赵挺之因病过世后,赵家很快被政敌迫害,一家人又迁往青州避难。

青州是赵明诚的故乡,夫妻俩在乡下煮酒论词,赌书泼茶,收集金石文物,日子过得虽然简朴,但也足够静好安宁。

李清照则从陶渊明的诗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采撷“易安”一词,自号“易安居士”,进一步表明朴素心志,与丈夫此生甘老是吾乡。

十余年的青州岁月,大概是李清照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一直到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春,朝廷诏令赵明诚出仕莱州,丈夫几个月音讯全无,李清照三百里舟车辗转,风雨虎狼,孤身去莱州探望丈夫的那一刻,她那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梦,才清醒过来。

因为婚后没有子嗣,年过四十的赵明诚终于在莱州纳了妾,对李清照也有所冷落。

只是,当时的李清照,还不曾知晓,不久后将会家国动乱,血染山河,他们数十年收集整理的金石书史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大宋王朝也将遭受一场史无前例的耻辱和灭顶之灾。

就在宣和二年,宋金结成海上之盟而协议攻辽,事成之后,大宋可得燕云十六州,辽国其余国土则归金所有。

然而也正是这一场联盟大战,让金国看到了大宋二十万大军兵败的腐朽与脆弱。

靖康元年,金寇破城,一夕帝王成俘虏,皇城金银散尽,无数书画被付之一炬,但凡金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翌年二月,金太宗下诏,废大宋徽宗、钦宗二帝,将其贬为庶人,又强行脱去二帝龙袍,自此大宋江山一分为二,与金寇隔江对峙。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室南渡后,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

彼时,已是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的春天,秦淮河边,夜夜灯月笙歌,亭台楼阁,画舫烟波,相比昔日开封的琼楼林苑,金翠满地,这座城市俨然蕴藏着另一种令人魂骨酥软的风流。

但一切看在李清照眼里,却是满目蓬蒿,愁绪丛生。江宁再繁华安宁,她也只是一个流落于此,失了故土的异乡人。

第二年,赵明诚接到朝廷诏令,即将调任湖州。而就在他们准备动身之前,江宁发生了一次兵变,江宁知府赵明诚,竟弃城夜逃。

那个时候,李清照还在城内。她一颗心痛不可遏,丈夫不仅又一次辜负了夫妻情分,还对家国不忠,对百姓不义。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五月,赵明诚被罢官。离开江宁后,夫妻俩路过乌江,李清照想起西楚霸王,又念及家国之痛,身世之悲,只恨自己不是男儿身,空有满腹文采,无法上朝堂,谏君王,无力挽雕弓,射天狼。

在霸王祠的墙壁上,李清照留下了一首《夏日绝句》,铮铮铁骨,豪情不输男儿半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虽败给了时势,却依旧是那个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英雄。

身为女子,李清照对项羽的思慕,除了羡慕他是逐鹿天下的盖世人杰之外,还羡慕他,曾有一个叫虞姬的女人,愿意怀抱忠贞不渝的爱情,在他穷途末路时,和他一起赴死。

而南渡求和,夫君夜遁,经历这一切之后,李清照就已经知道,这样的情分,她这辈子都不曾有过,也不会再有。

宋朝第一个休夫的女人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因一次疟疾用药不当,赵明诚竟仓促离世。

丧夫之痛,家国之悲,加上舟车劳顿之苦,李清照大病了一场,心神俱损,满目憔悴。

借酒浇愁时,她写下了这一阕《声声慢》,字字凄凉,让人不忍卒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接下来的年岁里,为了守护赵明诚留下的金石文物,李清照一路颠沛流离,屡次以命相博,却也没能躲过兵荒马乱之下的种种灾祸。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清照漂泊到杭州,住在西湖边上。这一年,她再次大病,继而卧床不起,渐渐病入膏肓。

但就在亲人们为她置办棺木,准备后事的时候,张汝舟来了。

他以花言巧语骗得了李清照的信任,又每天事无巨细地照料她,为她四处求医,助她身体康复。

于是,李清照相信了张汝舟,并在五月嫁给了他。

李清照并不觉得委屈,再嫁救命恩人,况对方还有一片真心,世人讥她又如何?

她这一辈子,怕亲人受苦,忧爱人负心,痛河山易主,唯独不惧闲言碎语。

可惜未出一个月,李清照便悔断肝肠。

再婚之后,张汝舟的豺狼之心,贼子之相,原形毕露。原来他只是为了骗取李清照的金石文物,逼问索要不成,便对李清照拳脚相加。

痛定思痛,李清照决定上诉官府,做宋朝第一个休夫的女人。

依照大宋《刑统》,妻子诉讼丈夫,无论虚实,不管对错,皆要入狱两年。但李清照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与豺狼共处一室,遗祸余生。

结果,张汝舟被削官流放,李清照与他解除婚姻关系,保全了仅存的金石文物。而她付出的代价便是,遭受一场无根之谤,牢狱之苦。

生如博弈,落子无悔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秋,金寇集合再次南侵,李清照到金华避难。

这一年,李清照已经五十岁了。

五十岁的她,漂泊异乡,依旧嗜酒,喜欢博戏,习惯将世情的冷暖,人心的悲欢倾注笔端。但历经半生流离,满身风雨,命运一次又一次的击打,她也愈发活得通透。

夜长烛明,不如打马。打马为争先之戏,各家以棋子为“马”,依照图经规则,于棋盘之内布阵设局,进攻防守,闯关过堑,纵横捭阖……每局又以袭敌之绩定赏罚输赢。

在闲暇之时,她又研究了一下打马的赏罚规则,然后给每条规则备注上心得,集合成《打马图经》十三项例论,并亲自撰写《打马赋》,为博戏正名。

人生如博弈,讲究的便是一个落子无悔,不惧输赢,尽情尽兴。

所谓漂泊中求安然,苦难中求欢乐,乱离之世中求千金之骨,求万里之志,求他日之功,尽在此方寸棋局之间。

不过,遗憾的是,世人称她大宋词女,赞她惊才绝艳,却不见她孤身入红尘,空有飞蛾扑火的铿锵,细水长流的温柔,却在爱情的世界里,从未棋逢对手。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朝廷下令定都杭州,并改名临安,山水百里皆皇城。

物是人非事事休,暮年时,李清照又回到了西子湖畔,闲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或许,她偶尔也会想起十六岁时的藕花与鸥鹭,会想起十七岁时的青梅与秋千……

七十一岁那年,李清照终于带着北归无望的怅憾阖目而去。

她留给世人的,则是一卷婉转缠绵的《漱玉集》,以及一个悲欣交集的传奇。

关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烟雨往事,也将在岁月的长河里历久弥新,代代流传,永远不会被遗忘。

最后,合上书本,就像经历了一场大梦。读这本传记,一如跟随作者的文字,借李清照笔下至美、至痛的诗词,去她的世界里重活了一次。

李清照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千年,但她的美丽,智慧与才情却依然在我们身边,在文字和诗词里,熠熠生辉。

她是为情而生的明媚女子;她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她是心系家国的人杰;她也是颠沛流离半生的惆怅客。

然而太多的人,只看到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闲愁,“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落寞,却不知,“此花不与群花比”,“自是花中第一流”,才是她真正的精神内核。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伤心人。“我们要明白,女子的美貌并不是时代的稀缺品,只有与智慧并存,又有才华傍身的人,方能及时止损,活出真我,不被时代的洪流淹没,将灵魂修炼成璀璨的珍珠,照亮自己,也辉映旁人。

*文:赵琳,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80后教师,平生之志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婉约词女李清照传: 世有一人,如美景良辰》读后感: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伤心人

赞 (1)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