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文化苦旅》余秋雨

朗读这篇文章

【评分】⭐️⭐️⭐️

目录

  • 点评
  • 都江堰
  • 沙原隐泉
  • 阳关雪
  • 废井冷眼
  • 杭州宣言
  • 黄州突围
  • 宁古塔
  • 抱愧山西
  • 风雨天一阁
  • 鱼尾山屋
  • 北极寒夜
  • 远方的海
  • 谢家门孔
  • 巴金百年
  • 佐临遗言
  • 天人对话
  • 祭笔

点评

缺点

我不太喜欢这本书中余秋雨对自己的过分吹捧,很多“闲笔”并没有实际价值写来无非是要炫耀一下而已,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老子最为牛逼哄哄,一副世外高人姿态。作为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文化名人说这样的话语总让人感觉有点怪怪的。

我也不太喜欢这些散文中有很多写来仅仅是为了驳斥那些当年批判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冤屈昭雪,虽说这是人之常情,但感觉几十年过去了,他还老抓着这茬不放,像背负绞刑架一样把自己压垮了,读来这些文字总能感受到从其中流露出来的戾气,不但不让人平静反而跟着一起浮躁了。

我感觉余秋雨的有些不成熟的散文总有种高中满分作文的感觉,里面充满了故意煽情的段落,读来会让人感觉到矫情和做作。

优点

我好佩服他真的做到了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试想一下,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真正有勇气去漫游世界,到各个文化遗址去探寻一番,在那些陌生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并心生感触引发思索带回来一两篇爽朗的文章,余秋雨做到了,我既羡慕又倾佩。

这本文化苦旅里有些文章虽然不值一读,但是描写西湖、藏书阁、远古文明、巴金和谢导这几篇文章却非常有韵味,有很多深入探讨的问题,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非常值得仔细阅读和反思。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被人称为“大散文”,主要在于他的散文不再局限于花鸟虫鱼,小情小爱,而主要讨论中国历史、中国文人的命运乃至整个世界、人类共通的大命题,大格局。行文厚重,意蕴深刻。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还往往以人文景观为依托,表达观点和抒发感情,比如,《道士塔》讨论中国古代文化和文物的保存;《柳侯祠》讨论中国古代文人的神秘命运;《风雨天一阁》讨论文明流传的艰辛和藏书家的人格等等,无一不是大命题。单纯的自然景观往往无法触动余秋雨深入文明和文化的内核,如《沙漠隐泉》一文,景观描写流丽,情感抒发苍白。

而到了即无人文景观也无宏旨的自然景观的《腊梅》这类描写小情小爱的文章,余秋雨完全失去控制,文笔水平直线下降,也是《文化苦旅》一书中为数不多的败笔。到了《山居笔记》,余秋雨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处自然或人文景观,视角更为开阔和广大,比如《天涯故事》写了海南省的发展历史;《抱愧山西》瞄准了晋商;《一个王朝的背影》则深度解析了清朝的文化发展脉络。

到了《霜冷长河》,余秋雨则完全放弃了以往依托历史、景观、群体、地区的惯用思路,直接把目光对准了整个人类共通的大命题,比如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尽管这些文章被认为模糊了散文与论文的界限,却仍可窥见余秋雨视野之广阔。

到了《中国文脉》,余秋雨直接把整个中华文学的脉络从古至今完整地梳理了一遍,并对中国文人进行了等级划分,虽多偏颇,却可谓大手笔、大眼界。

到了《何谓文化》,余秋雨则把目光对准了文化,可谓究天人之际,直接聚焦了这一人类终极和共同的最大命题。


都江堰

【我的书评】
这一段采用拟人化的描写,将都江堰的江水赋予生命,在作者面前咆哮如雷,震天动地般席卷而来,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都江堰的雄伟景观。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骤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汇,聚汇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为二,直蹿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向。


沙原隐泉

【我的书评】
就像高中生的高分作文,美是挺美,但全是矫饰的毫无意义的呻吟,读来可笑。

那分明是一湾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藏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慈父心疼女儿一样叫一声: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也跑来了!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清澈和宁谧。或者,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


1 2 3 4 5 6 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余秋雨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