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林 ‖ 难忘中秋夜

朗读这篇文章

中秋节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我想,好多年都没有看到过月华了,如此晴朗的天气,晚上一定可以再次一睹月华五彩华丽之风采,而一饱眼福了。

晚饭后。我和老伴儿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看央视中秋晚会。儿子儿媳带着孙女回了娘家,平日里热闹惯了的一大家人,仅剩下我们老两口,不免有些冷清,但冷清中又多了一份自在。

我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平常时间,如果都在家,那么,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围绕着我那个读小学五年级的宝贝孙女乐乐转。如果乐乐做作业,家里其他人基本就失去了看电视的机会。即便可以看,也只能欣赏无声的“哑剧”。况且这也只能是她在书房做作业,我们才勉强有这种待遇。要是她在客厅的茶几上做作业,那么,这种看“哑剧”的资格也便取消了。这种时候,我只能玩电脑,儿子儿媳便回他们的卧室,或看电视,或玩手机。最觉无聊的,便是老太婆了。她只能拿出手机,翻看朋友圈,看一些亲朋好友新发的那些照片、视频或短信息。或者干脆斜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把她那本来就极其有份量的身体养得再肥胖些。

而今天晚上,终于有机会无所顾忌的享受“有声”的电视,并且可以随便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频道看了,是不是心里自然就多了份自在和满足!

中秋晚会大约看到九点半左右,我觉得不能再看下去,应该睡觉了。因为我多年来养成了早起早睡的习惯,晚上九点按时睡觉,第二天清晨五点左右准时起床出门散步。因此,即使无论多么精彩的电视节目,我都不会看到很晚。如果熬夜太深,睡晚了,就难以入眠。即使好不容易睡着,但总是睡不沉,整个晚上迷迷糊糊,似睡似醒。第二天整个一天,总会感到头脑昏沉,精神特别不好。正因为如此,就连每年全国亿万观众梦寐以求、翘首以待的春晚,我也没有看完过几回。

睡觉前,我站在客厅的玻璃墙前,看了看窗外天气是否有变化,能不能看得见月亮。因为想看月华,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月亮。

可是结果很让人失望,视野所及的天空,连月亮的影子也没有。我转念又想,这堵玻璃墙外,右边,也就是靠东的一边有高大的建筑物遮挡,视野极不开阔,会不会是月亮被建筑物挡住了?想到这里,我快速的来到卧室。这里视野开阔很多。向窗外望去,只见一轮圆月斜挂天空,分外皎洁,整个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看到如此情景,我高兴极了。心想,这般晴朗的天气,如此皎洁的圆月,想看月华,今晚一定不会让人失望了。先安心的睡一觉吧,十二时前后一定记得醒来看月华。

怀着满心的喜悦和憧憬的心情,躺在床上,努力的想让自己的心绪安静下来。可是,越是想安静下来,越是想睡着,却怎么也安静不下来,怎么也睡不着。思绪像长上了翅膀,在一个劲儿尽情的遨游。一会儿想起了电视里异彩纷呈的中秋晚会,一会儿想起了儿时在故乡月夜偷瓜的情形,一会儿又想起了刚参工不久的一个中秋之夜看月华的情景……

不知过了多久,总算是迷迷糊糊的进入了梦乡。睡梦中,我梦见自己和儿时同院的小伙伴们来到老家屋后的山梁,坐在一块平整的大石头上。我们一边吃着奶奶手工制作的“土月饼”,一边讲述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一边赏月并等待着“月华”的出现,意兴盎然,其乐融融。我们一直等到大半夜,并没有等到月华的出现,却等来了一场大雨,我们冒雨回家,一个个淋得像落汤鸡,浑身都湿透了。

后来,我终于被一阵“隆隆”的“雷声”惊醒,原来是附近公路上的一辆大卡车大约是发动机出了毛病,三番五次发动不起来,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响声。

我打开手机看了下时间,快到十一时半了,应该是月华将要出现的时候了。记得以前曾看到过一次月华,大约是半夜十二点左右出现的,况且也常听人们说,月华一般都出现在中秋之夜十二时前后。

于是,我叫起了老伴儿。也不知什么原因,从来对一些新鲜事儿没有丝毫兴趣的老伴儿,可在想看月华的这件事情上,心情却比我迫切多了。近几年中秋夜看月华的事,都是她先于我在中秋节前几天就提出来的。其实她早就醒了,或者一直根本就没睡着。她本来是早就想叫醒我的,但她知道我历来睡眠不好,觉得我好不容易才睡着,便不忍心叫醒,希望我多睡一些时候。

由于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在家里任何一个窗口都看不见了。于是,我们便决定上楼顶观看。

我们穿衣起床,拿着手电,便乘电梯来到了顶楼——三十一楼。然后步行来到楼顶。

我们刚到楼顶,一阵凉风迎面吹来,顿时全带走了我们身上由于刚睡醒而留下的所有倦意,让人精神大增。

我们靠近围栏,看看地面,再望望天空,感觉我们所处的位置,离地面远而离天空更近,这让我不禁想起来一首古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啊,站在三十多层高的楼顶上,真的会让人感觉离天是那么的近,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

想到这里,我的心中不禁升涌起一种对大诗人李白深深的崇敬之心,感觉他不愧被世人冠之以“诗仙”的称谓,他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太浪漫了!

抬眼望去,无垠的天空,整个是一种淡淡的蓝色,玉盘似的月亮格外的圆,也格外的亮,正在缓缓地升向正空。在离它不远的西部水平位置上,有一颗很耀眼的星星。大概是因为她觉得月亮只身一人在无垠的天幕里运行,免不了很是寂寞孤独,所以特意奉献爱心,前来与之作伴吧。除此以外,整个天空看不见任何的星星和任何的云彩,只是一味的淡蓝,没有任何的杂色,仿佛有人刚刚用水冲洗过,纯净极了。

看着眼前的情景,如此纯净的夜空中高挂着一轮玉盘似的圆月,风中挟带着微微润湿的气息,这秋夜之湿气,仿佛把天空的月亮及其光芒都浸润得湿湿的。这使我突然想起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的诗句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觉得诗人正是面对今夜此情此景写下来的。

此时,我的心已完全沉醉在眼前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美景里。

可是,很快的,一种失望之情也在油然生起。因为,我突然想起来,今夜上顶楼的主要的目的是看月华,可是现在已经深夜十二点多了,连月华的影子也没看到。浩瀚的天幕中出现的,一直只有那轮玉盘似的圆月和陪伴在它附近的那颗醒目的星星。月亮也一直散发出十分皎洁而又有些清冷的光芒。在它们的感染下,我的心也禁不住有些清冷怅惘起来了。

老伴儿不时的望着一尘不染的天空,看着只是不断升高,外围却没有一点变化的月亮,也好几次极其失望的叹息道:“没指望了,今晚的月华一定是看不着了。”听着老伴儿那样说,我也附和道:“看样子,一定是看不到了。”

我一会儿观望着越升越高的月亮,一会儿拿出手机不停的拍照,拍浩瀚天空中的圆月,拍星星和月亮的合影,拍月光朗照下似睡似醒的巴城……我选择不同的景点,调试不同的焦距,选取不同的角度,一个劲儿的“啪”“啪”“啪”的尽情的拍着,一口气拍下了好几十张,希望拍出美丽的月夜风景照来弥补看不到月华所带给的遗憾。

拍完照,我又把目光转向地面,尽情的欣赏起那里美丽的风光来。此时的巴城,在皎洁月色的笼罩下,像一位风姿绰约的睡美人,也渐渐进入梦乡。在月光的沐浴下,她的身形清晰而又朦胧。但无论清晰还是朦胧,她那美丽端庄而又文静娴熟的气质,竟是那么毫无遮掩的展示在世人的眼前。她早已没有了白日里的繁华喧嚣和车水马龙,只有静谧、祥和和温馨。

极目凝望,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依然像白天一样精神振奋的笔直的挺立着,没有丝毫的倦意。从那些高楼的窗口里透出的灯光,比初夜时少了很多,但依然像晴朗的夜晚里月光不甚分明时的夜空,繁星闪烁,很是耀眼。街道和道路两旁的路灯,格外的辉煌璀璨,没有一颗慵懒怠慢,尽情的散发出炫目的光芒。那些光和月光相辉映,把整个城市照耀得如同白昼。那一排排高大整齐的行道树,在路灯和月光的照耀下,也格外清晰,历历在目。

蜿蜒的巴河,自西向东,纵贯巴城。她并没有因为夜已深而停止其流淌,她依然像白天一样,一刻也不停息的自西向东流淌。她的流淌竟是那么的静,静得会让人感觉不到她的流动,甚至会让人误以为她是一个静止的湖泊。微风吹送,泛起粼粼波光,连绵不绝,永无休止。这些波光,给这条宁静而美丽的母亲河平添了不少的活力。

四周低矮而绵延的小山,把整个巴城环绕起来,她们像一个巨大的摇篮,把巴城这个睡梦中的宠儿,围在中间,保护了起来。她们仿佛在说:“睡吧,睡吧,安心的睡吧,有我们在,你们还怕什么呢?”再往远处观望,南坝后面南龛山顶的飞霞阁,江北岸白塔山顶的白塔,隔河相望,倚天而立,像两位彪悍骁勇的武士,夜以继日的为巴城站岗放哨,护卫着这座美丽的城市。

……

夜,越来越深了,整个城市都进入了梦乡,我们也该回去睡觉了。

在离开楼顶返家前,我再次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深情的望了望已升入中天的明月,再看了看月光照耀下的巴城,久久的,不愿离去……

我想,今夜,虽然没有看到月华,但我看到了好久都没有看到过的如此明净的夜空以及如此明媚的圆月,看到了月光朗照下如此静谧而美丽的巴城,也感受到了“家国同美好,千里共婵娟”那份浓浓的诗情画意!

啊,好一个难忘的中秋夜!

———

作者简介
刘汉林,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退休后偶尔写点文字以打发时间。近年来在《巴中日报》和《巴中晚报》副刊,文学杂志《参花》,网络文学《文学天空》《作家联盟》《当代文艺》《临江风情》《三汇文学》《乡韵文学》《中原作家》《潇湘作家》等发表作品多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刘汉林 ‖ 难忘中秋夜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