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散的文

朗读这篇文章

原创 费先生 费先生的凌波斋

有时候负能量太多,书籍是慰籍心灵的良药,但是如果连这点时间都没有了,那就显得较为可悲了。很多逻辑上讲不通的事情,就随它去吧。虽说一直在讲“心外无事”,但是毕竟年龄摆在那边。即使你看过许多书,听过许多故事,敏感的心灵照样敏感,哲学的系统只会在大多时候起到一些有限的作用,感性照样很会冲破防线按时抵达战场。有些事情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了,反而会徒添烦恼,特别是发现大多数人都看到了本质,但是还是假装看不见时,你会显得犹为可悲。

之前从学生那里听过一个真实且美好的故事,一位高中生A,每天看到班级里面有一位奇怪的同学,天天拿着一本对于高中生来说奇奇怪怪的书在那边阅读。A刚开始不以为然,仅仅觉得这位奇怪的同学只是为了让自己在班级里显得异样且独特。可是观察了一段时间,那位奇怪的同学只是安静地看书,每隔一段时间会读完一本然后换另外一本。A开始对他产生兴趣,并且关注这位奇怪的同学在看什么书,并试着与他交流。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这位奇怪的同学了解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心智也跟其他同学不太一样。为了体验这位同学的感受,亦为了能与他交流读书感受,A遂也开始了她的读书史。即使到了大学期间,A与这位同学也会时常交流读书感受。A说,他们未来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故事还在继续,小而美好。这是我工作以后,听说的难得的跟读书有关的故事。

大家可能关心我近期看了什么书,因为好久没有出“今日推荐书目”了,等到时机成熟,可以给大家整理一波。近期我翻的书有两本,一本是《冯契文集》中的《人的自由和真善美》,这本书是L老师哲学课的第一讲,尤记得他让我们轮流读一页的场景,往事如烟,斯年已逝。另一本是孙昌武先生的《佛教文学十讲》,人说佛教著作看不懂,其实佛教作品是最诙谐幽默。先秦到秦汉,我国诸子百家作品以简要记叙为主,很少运用诸多修辞。到佛教传入,佛传、佛偈、方便品等都用大量修辞,如夸张、神怪描写、细节刻画都丝丝入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中国文学作品的发展。许多佛教作品都运用故事、传说、演义等手法来描述佛教的弘法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佛教传入后在中国百姓当中的影响力。

对了,大家有什么喜欢看的书可以随时推荐给我,我看完后会在公众号里分享读书感受。什么千奇百怪的书都可以,我这里先起个引子,我看过的比较奇怪的一本书叫做《寻爱绮梦》,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书(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看过,只是对它有很浓厚的兴趣,并且找过很多该书的资料)。我对它产生兴趣源自于我在高中时期看过的一本小说,叫做《四法则》。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很散的文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