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世界

朗读这篇文章

一个人的世界
作者:史飞翔

按理说我现在这个年纪正是意气风发博取功名的时候,但是不知何故我却时常低沉、消极,偶尔甚至还生发出一种人生的幻灭与虚无。

作家梁晓声说过,人人都有心脏,但并非人人都有心灵。我自己也曾写下过这么一段话:虽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但人心却不尽相同:有的人的心脆弱得像水草,有的人的心粗糙得像木头,有的人的心坚硬得像磬石,有的人的心残忍得像刀锋。我说这话绝不是一时的兴起,相反它是我多年来的领悟与体会。

记得很小的时候读杜甫的诗歌《赠卫八处士》,读到结尾那句“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时我竟若有所思以至于神情忧郁。小小年纪如此敏感,由此可见我大约天生就是个“多情的种”,没出息的人。稍长一些的时候,当其它小伙伴都成群结队找乐子的时候我却时常坐在家门前的石墩上望着天空,一声不吭。那时的天空很蓝,蓝得有点忧郁。那时的心情很自由,自由得有点孤单。

前段时间有一个记者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的?我当时的回答是:虚荣。今天想来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三十年后我明白,当年我之所以会热爱文学,是因为我有一个孤独、敏感而又苦难的童年。英国有一个学者说过,一个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早在他童年时期就已形成,此后的整个人生只不过是它的修修补补。基于这种观点,我总觉得,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天生善良。有的人注定恶毒。这不是宿命而是取决于一个人早年的经历和此后的遭际。想到此我总能宽容。想到此我总能慈悲。参加工作以后,领导和同事经常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我“那人是个书生。”无须多言,谁都明白,书生意味着什么。——幻想、幼稚、不明事理、不通权达变。为此,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头破血流,而又难以言说……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奔流人不知。”恍惚间我已人过不惑。回顾我目前的人生经历,我总觉得我有些早熟、有些沉重、有些杞人忧天。我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我的实际年龄是那样的不和谐。对于生计我是那样的迟钝、拙劣,对于人生我却是高度异常的敏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叔本华说,世界旁观则美,身处之则苦。我总是挣扎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相对于那种教人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我更喜欢老庄的洒脱与淡泊。成不成就功名对我并不重要,我看重的是人生的快乐。在很多时候我更欣赏“中庸之道”、“鸵鸟哲学”甚至“阿Q精神”。

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这样写到:“……我觉得,我像是在人间散步。我知道。我是上帝派往人间的一个神。尘世只不过是我用来寄居的一瞬。我的归宿在云端。总有一天,我会离去。总有一天我会坐在云端笑吟吟地注视着尘世。”我以为这绝不是我的狂妄,相反它是我今生今世永远追求的理想境界。

史飞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一个人的世界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