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年轻人 — 读《当代英雄》

朗读这篇文章

本次分享的书《当代英雄》,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莱蒙托夫写的一本小说。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在今年四月读书日那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视频,是习主席在之前的一次文化会议上,特别提到了他年轻时也曾读过这本书。所以,这本书算是来自领导人推的书单。

待翻看了前言我才了解到,本书中文译名中的“英雄”二字,实际并非一般所理解的那个意思。在这里,这个词指的是“风流人物”或者“时髦人物”。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毕巧林的青年贵族军官。读完全书,对于他的所作,我果然是如何也读不出“英雄”所为。若非要给他一个名头,我觉得“浪子”更合适。

比如,他在追求贵族小姐时,我看到的都是一个渣男PUA的痕迹。这里是指PUA的最初意思:搭讪艺术,撩妹套路。他先是欲擒故纵挑动对方的兴趣与挑战欲,再卖弄可怜人设引发对方的母性与拯救欲,然后若即若离让对方欲罢不能最终痛苦不堪。这些放在如今看,是不是标准的PUA手段?

再比如,在与曾为“友人”,后为“情敌”的一个平民军官的生死决斗中,毕巧林透出的那种狠戾与决绝,也绝不是一个软弱无能之人能做得出的。

他机智、果敢,但故事里的他并未把这些品质用在什么“高尚”“伟大”的事业里:他把他的聪明与勇敢用在了玩弄女人感情和与人私斗上了。

那若是考虑时代局限性呢?他算“英雄”吗?毕竟这是近二百年前的俄国。我想,恐怕还是不行。他的那些自我剖析,也许有些深刻与超前,这让他有别于一些不善思考庸庸碌碌之辈。但这种“风流”之后时不时的空虚与迷茫,说是看破红尘,我感觉也更像是事儿后烟的贤者时间。

可如果主人公如此的没啥可取之处,这本书又如何成为世界名著呢?我认为,毕巧林的行为与内心世界的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而生的虚无主义,击中了不少人的心。因为恐怕很多人都体验过这种“游戏”人生之后的空虚感。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涉世未深,又有着旺盛的精力,才能像毕巧林那样尽情在冒险中挥洒,也才更能体会满格精力耗尽后的那种巨大失落感。莱蒙托夫写这本书时只有25岁,他显然是把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按到了毕巧林身上。有的书评把毕巧林的成因归咎于沙俄社会的黑暗,对此我不敢苟同,看看如今仍有多少读者和他有共鸣吧。

最后,我想谈谈关于“多余人”的话题。按照百度词条,“多余人”指的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不满于现状,却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成为了一个苦闷忧郁的多余人。本书的主人公显然也是一个“多余人”。所以,虽然有点像,但他和加缪的“局外人”不是一回事。可我前面提到的一些有共鸣的读者,也自己给自己套了一个“多余人”的抬头。因为他们也痛苦于有劲无处使,或感觉这世间本来就没有去“使劲”的一个所在,陷入虚无主义。我也对书中一些“自省”桥段有共鸣,那我也是多余的人吗?还是自以为是多余的人?或是在刻意追求一种“与众不同”呢?这或许是大多数人都会历经的一个桥段呢?

图片​

我认为,毕巧林的身上已初见虚无主义的味道。本书成书一年之后,年纪轻轻的书作者莱蒙托夫就因一场私人决斗英年早逝。三年之后,尼采出生,他后来的名言“上帝已死”,宣告近代虚无时代的彻底到来。“虚无时代”,这也是我正在读的一本书的书名。

最后的最后,呼应开头,这本书之所以能被推,我想,当然不会是让大家去以毕巧林为榜样,而是想要让当代年轻人去认识消极的迷茫之感,然后才能积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英雄”之道。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迷茫的年轻人 — 读《当代英雄》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