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 读鲁迅的《呐喊》

朗读这篇文章

本人的这个读书计划,最近有点拖沓,但也终于到达第二十本了。我便将这个小小里程碑的位置,献给伟大的鲁迅。

鲁迅是每个中国人最熟悉的近代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收录数量之多,其他人无法望其项背。这其中,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刘和珍君》、《论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等散文和杂文,也有不少小说。鲁迅的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思想深刻、言语直接易懂,所以很适合青少年读。何况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便是发表在《新青年》上,作品的受众本来也是放在有希望的新人身上。

本书名为《呐喊》,是鲁迅自己的一本短篇小说集。虽然既小又薄,但翻开本书的目录,却发现课本上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都出自本书。比如《药》,即人血馒头那篇;比如《故乡》,即闰土的那篇;还有《孔乙己》,这三篇再加上我只记得名字但不记得内容的《社戏》,都被我上学时的教科书收录过,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了。另外,还有前面提过的《狂人日记》,和鼎鼎大名的《阿Q正传》等。所以,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竟能有如此之多的旷世之作,可以称为“神专辑”了。Orz,YYDS。

若通篇将书读下来,便会发现,确实课本收录的这几篇要相对易读一些。作为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一席之地的《阿Q正传》,之所以没收录到课本,我寻思应是篇幅过长的缘故。而若不读,我便只知有个阿Q的精神胜利法,势必遗憾。那《狂人日记》呢?我们大都听说过那句“从字缝中看出吃人”,以为只此一处,其实这小说全篇都在讲吃人。虽然不至于说恐怖,但要是上教科书,还是观感不够正向。何况我个人认为,单单文中一句话,就势必引起争议,让《狂人日记》难登教材。不是文尾的“救救孩子”,是中间的一句“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 国人同胞心中的《本草纲目》,地位之崇高,是能“激发民族意识,崇洋都被医治”的,断不能如此亵渎。《药》中的人血馒头治病,少有读者将其视为“医术”,其实也是在抨击这类似巫术的愚昧“偏方”。鲁迅笔下,人肉、人血,在旧时的国人心中皆可入“药”。

其实,如果读了鲁迅给《呐喊》写的自序,便可知他是个十足的中医黑,原因很简单:他父亲便是被彼时的知名中医所误,病不见好转而亡故。世人皆知鲁迅留日后弃医从文的故事,所谓“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却不是很多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先去日本学医。想来便是因为对骗了亲人的“中医”极度失望所致,尤其是当得知“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学医,即为小家也为国家。

我说这些倒不是为了去黑中医,毕竟在鲁迅的时代,废旧立新、开眼看世界确是应该。我其实是想说,我以前了解的鲁迅,多来自课本和其他宣传。好似对他很熟悉,但结果只是在第一层,有很多面未能看到。

比如《孔乙己》,我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孔乙己炫耀“茴”字有四种写法的情节了。于是常引用其事,提醒大家勿要将些无用的知识掉书袋,像孔乙己那般迂腐可笑。但这次重读,却发现小说通篇的重点根本不是在写孔乙己,更不是为了批判讽刺他,而应是他周边的人,即那些看客。每当孔乙己让众人哄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时,今时的我没有被看客们的快活感染,却被他们的麻木搞得头皮发麻。我若只知嘲笑孔乙己,与彼时的看客何异?如此显而易知的事情,我之前竟从来没怎么发觉。

再比如《药》、《阿Q正传》中那些围绕在主人公周边的各色人等,只营造出了彼时中国的灰暗色背景板。灰色的胶片影像中,中国民众身体健康,看到同胞被洋人砍头时兴致勃勃不以为意。昏沉之中的乌合之众,急需被呐喊惊醒,他们才是鲁迅《呐喊》书中的主人公。

如今,距离《呐喊》的出版,刚好过去了一百年。鲁迅的文章是否过了时,可以从教科书中移走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去衡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文字之力量,之深刻,历久弥新。按现在的话讲,鲁迅可算人间清醒。和百年前的人人昏睡不同,刷刷手机,便感觉如今自认为清醒的人反而众多。我这话也算是自作清醒了。所以要少看手机多读书。都说读书越多就会越知道自己有多迷糊,才会渐渐意识到是不是真的醒了,或者到了梦境中的第几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朝花夕拾 — 读鲁迅的《呐喊》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