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爱的思考与疑问 —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朗读这篇文章

我的读书计划虽然才进行了不到二十本,马尔克斯的著作却已是第两次出现了。也许是之前他的《百年孤独》给我带来了非同一般的体验,那阅读的快感过于强烈,以至于我优先下单又买了他的另一经典之作《霍乱时期的爱情》。

这本书也是部长篇小说,拿在手里感觉比《百年孤独》更厚一点。单看书名,我本以为这是讲述大时代浪潮中小人物的爱情。可能受了一些“时代剧”的影响,我自然的认为这类文艺作品总要有“演绎一出荡气回肠的家国情仇”这样的宏大设定。可阅读之下,我发现自己想的有点多,这整本书真的就是一部纯粹讲述爱情的小说,和霍乱的关系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大。

书中的爱情故事也许多少受到了特殊时代的影响,但人物的情感与行为模式与普通人的日常并没有太多不同。得益于作者精准无比的心理描写,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发出这种感叹:“原来大家在这个人生阶段都是这么想的,原来拉美人民的想法和我们中国人也没有什么区别。”我在膜拜诺贝尔文学奖级别的洞察力和笔力的同时,也佩服翻译者的水平,能将原作的精髓以我能理解的语言文字进行了传达,让我体验经典的精彩。

本书描写了各种各样形态的爱情,或严谨点说,是男女之情。毕竟在男主人公弗洛伦蒂诺与几百个情人的关系中,有多少是“爱”,还有待商榷。至少他个人认为这都不算爱,只有对女主人公费尔明娜才是真爱,甚至认为为她一辈子保留了“童贞”。这点很有意思,相信读过的都会留有印象。他这是在撒谎吗?在一生睡了几百个女人之后,还能大言不惭的这么说?我倒是能看到不同:对待那些情人,弗洛伦蒂诺多是很快就上了床,进入性爱环节。但面对费尔明娜,他倒真的像个未经事的处男,诚惶诚恐不敢造次,“纯”的不行。

其实都不用打拳,这本书我相信就会有很多人从现代的伦理道德角度感觉,三观不正。但经典文学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并不以世俗的标准给出直接的评判。比如,这本书我看完了,只感觉它在讨论爱情这一命题的伟大,让我陷入“究竟什么才是爱情”的思考。书里并不想去歌颂哪种爱情是好,说教哪种三观是对的。所以,如果一个读者认为男主就是一个物化女性的恶心渣男,还恬不知耻的妄言真爱,这我完全也能理解。

下面我想单就年龄与爱情的关系说点自己的看法。书中着墨最多之处是男女主人公在少男少女时期的书信爱情,其次便是二人半个多世纪以后再续前缘的故事。

对于前者,初恋,很容易理解,我相信爱过的人大都会懂。青春期时受充沛的荷尔蒙驱使,陷入爱情的人既懵懂又狂热。这些奔涌的情绪如果没有宣泄的出口,得不到另一方的反馈,很容易让一个人相思成疾。正如书中说,相思病的症状和得了霍乱是一样的。能读这本书的读者,年龄怎么也要高于青少年了。经历过了,或者比较遗憾自身仍未体验但也能看到身边人的经历,所以我说这一年龄段的爱情容易懂。

而后者,黄昏恋,书中的男主人公弗洛伦蒂诺与他的女神费尔明娜都已是风烛残年。弗洛伦蒂诺为了最终能娶她,婚房准备了一辈子。他就像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德川家康,活得比其他对手久就是胜利者,终把费尔明娜的老公熬死了……可他错过了费尔明娜如鲜花般灿烂的青年时期、错过了她端庄优雅的中年时期,在人生时日不多的情况下才得偿心愿,二人只剩下衰老不堪的容颜与肉体,这还算是胜利吗?

爱情与年龄是种什么关系呢?年轻人的爱情我们理解,那年老时期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未入老年,只能看着祖辈猜测。但我们看到的,准确的说,是婚姻中的爱,是历尽婚内一生后的爱。这种老年人的爱,便是书中费尔明娜和她的丈夫的日常,表面上看平淡、重复。他们会为了在外人看来很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较劲,“像个小孩儿似的”,我们也经常这么描述祖辈们的斗嘴。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对生活“准确的”刻画。至少我们认为生活就是如此。

所以,弗洛伦蒂诺的爱才那么特别。人们年老之后,是不是还可以像弗洛伦蒂诺那样,像个年轻人那样去爱?是否会被认为为老不尊、担心为世人所笑?是否不同年龄阶段的爱情就是不同的?还是应该不同?肉体年龄、心理年龄、爱情的行为方式,这些是否要一致?有标准吗?这是自然规律决定的,还是社会伦理导向的?男女主人公最终选择留在那艘不靠岸的船上,“一生一世”,不就是怕岸上的世俗世界将他们此刻热恋中的美好粉碎吗?此时我竟想到了梁静茹的《勇气》,但这种勇气不仅仅是要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更需要在面对自身时拥有。因为,面对镜中自己衰老的肉体,一定会丧失去爱的信心,怕爱得已太晚,又怕再也没有机会爱了。

人间爱情的命题确是十分宏大。我们都知道这点,但读罢本书才意识到,其实我们日常少有对爱情的真正思索。爱情,其在人生中的地位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更重要,其价值也不该仅仅以世俗所推崇的角度去定义。

火心小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对爱的思考与疑问 —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