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我的音乐笔记》肖复兴(三)

朗读这篇文章

卷一


格里格断章

他到校长室找到校长直陈他对昨天批评的不满,指责校长昨天的话太生硬且带有侮辱性。一个15岁的孩子,就这样不容分说地激烈争辩着,直至校长转怒为喜,拍拍他的肩膀说:“你这样看重名誉是好的。”

将教育办成了产业,变着法子从学生腰包里掏钱,尤其是艺术院校有恃无恐地向学生多要钱,是无法同莱比锡音乐学院相比的,是无法面对他们的校长施莱尼茨的,便也很难培养出如格里格一样的学生的。

游历富于艺术气质的意大利,一直是格里格的梦想。但是真的来到了充满艺术气息、赏心悦目的罗马,他没有得到更多的快感,反而思乡病越发地蔓延。

丹麦的童话家安徒生曾经偶然听过格里格的一首管风琴即兴曲《孤独的旅人》,很是欣赏,那种因远离自己的祖国而感到无法排遣的孤独,因孤独而渴望回到祖国重温春天絮语的心情。他和安徒生因这首《孤独的旅人》结识,安徒生正是从思乡之处敏感地感受到他的天赋,器重并鼓励这个年轻人进行音乐创作。格里格曾经为此终生感谢安徒生。

思乡,确实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在如今世界动荡不安的时刻,意想不到的灾难和恐怖威胁甚至战火的蔓延,总是如暗影一样潜伏在我们四周。肯·尼基的一首萨克斯曲《回家》才那样风靡世界的各个角落吧。

可以说是挪威艺术的双子星座。有了他们两人的名字出现,使得挪威这个北欧的小国,在艺术上可以和那些辉煌的欧洲大国平起平坐而显得熠熠生辉。

一向刚愎自用、生性多疑的易卜生,一般是不会为别人的意见所左右的,这一次却给格里格发来了电报,同意格里格的意见。这样的妥协在易卜生的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易卜生明显是抨击社会的恶,他的眼睛里不揉沙子,他愿意让自己的艺术化作刀枪匕首;而格里格显然是歌颂心灵的善,他在自己的音乐里种下的都是这样的种子,盛开的都是温馨的花朵。


冬天和春天里的拉赫玛尼诺夫

她的手指刚刚按在钢琴键上,轻轻地溅落起那几个轻柔的音符,那单纯无比,清爽无比,又多少带有忧郁的调子,立刻吸引了我。

第二乐章的开头那凄美动人的旋律中钢琴强烈地进入,撩拨起流畅而又激动的琴声,一浪涌起一浪的冲天浪花,飞珠溅玉,水雾氤氲,挥洒得漫天闪烁,让你满脸都是潮湿的感觉。

第三乐章中那种狂风暴雨式的激情洋溢,钢琴突然跳了起来,如同一位冲浪运动员似的,在乐队织就的浑厚音响之中,意气风发地上下盘桓,起伏跌宕。钢琴可以演奏得如此气势磅礴,宣泄出如此耀眼辉煌的色彩来,实在是难得。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力度和激情,充满现代感和现代意识,和我们今天的感情与心灵没有一点隔膜,同我以前曾经听过的钢琴协奏曲不尽相同。

如果说柴可夫斯基像是积雪覆盖的森林,肖邦像是月光下的山冈,它则像是灿烂阳光下雄鹰展翅高飞的蓝天。

悲惨的环境和软弱的心,一并渴望有一种力量来搭救自己,音乐常常就在这时不期而至。当时,那一夜滴水成冰,暴风雪正孕育在地平线外。

就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超越它都很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拉赫玛尼诺夫隔了17年那么久才创作出他的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来,而且让人们大为失望的原因。“拉三”是他自己横在钢琴前一道难以逾越的横杆。

很容易将钢琴弄成了嗡嗡作响的风箱。

但毕竟水准不同,理解的深度、演绎的感情不同,那种明暗对比,轻重缓急,十指连心,在黑白键上激荡起的旋律自然也就不同。钢琴不过是演奏者心灵的外化。

钢琴在乐队中回响,像是一艘小船在优美而波光潋滟的湖水中荡漾,像是一只小鸟在蓊郁而腐殖质气息浓郁的森林中跳跃。钢琴清亮而清澈,乐思缠绵,浪漫而富于深情,宛若深夜里花蕊在悄悄地绽放,露珠在轻轻地凝聚。第二乐章开始中在优美无比乐队伴奏下出现的钢琴声,实在像是晶莹透彻的露珠滴落叶间下,滚落在茵茵草坪上,在黎明的玫瑰色晨曦中熠熠闪亮。

第三”像是一个刚劲有力的哥哥,“第二”则像是一位柔情万种的小妹妹;“第三”像是一条湍急飞驰的大河,“第二”则像是一泓山岚树影倒映摇曳的深潭;“第三”像是清晨飞跃出海面的一轮金色的太阳,“第二”则像是黄昏回荡在晚霞里的清亮的钟声……

心情烦躁不堪,抑郁不舒,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一池浑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听拉赫玛尼诺夫这两首钢琴协奏曲,能让心沉静下来,或被第三所振奋,或被第二所软化,沉淀下许多杂质,抽茧剥丝一般,将许多曾经被掩藏的美好重新呈现在心里。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被污染成了脏兮兮的抹布,并不是所有的夜晚都没有星星,并不是所有的日子都淫雨绵绵,并不所有的天气都如同今年的冬天一样寒冷无比……


巴托克的启示

他太想横扫千军如卷席,独树一帜。

注重出奇制胜的效果,讲究一泻千里的气势,有点儿光怪陆离。

呈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是如此的缤纷热闹,如同此起彼伏的浪涛奔涌;是如此互相攻击着,又互相鼓励着;是你花开罢我花开,而不是我花开时百花杀。而且,在其他艺术和非艺术领域,一样都出现了如此美不胜收的烂漫似锦的场面:比如,文学就有普鲁斯特的浩瀚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占据春光,心理学有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鸣惊人,美学有克罗齐的《美学》问世,科学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诞生和莱特兄弟的人类第一架飞机上天。让我们后代仰慕如同仰望漫天的璀璨星辰。

在一个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时代,城头频换大王旗,冠以著名的这家那家的遍地都是,像评定的高级职称在日益贬值一样,不过大多是荒草丛生罢了。

表现出音乐家的创作走向和性格轨迹。对于民间音乐,并非巴托克一个人情有独钟,许多音乐家都曾对民间音乐痴迷,勃拉姆斯就曾经改编过匈牙利舞曲。

整日奔波在这些偏僻的山村,尤其是看到那些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村民唱起民歌来忘记了羞涩,脸上呈现出的喜怒哀乐和歌唱这样的感情完全融为一体的时候,他越发感受到什么才是他所需要的民间音乐。

那些所谓的歌曲,一年又一年地大批生产,潮涌般地不断向人们灌输。你稍不戒备,就会失去免疫力,久而不闻其臭。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这类弄虚作假的‘天才’,信口雌黄,歌词从头到尾都是些陈词滥调,也只配上那些叫人恶心的音符——我才不把这种东西叫作音乐呢。

不同乐器的渐渐加入,将乐曲的层次演绎得那样精致细微、色彩分明,整体的弦乐如同从湖面上掠过的一阵阵清风,带有花香,带有鸟鸣,也带有嘹亮的呼叫。巴托克自己称之第一乐章为“严峻”,第二乐章为“悲哀”,末乐章为“对生命的肯定”。听第二乐章的感觉很美,开头笼罩的哀婉情绪,在长笛和单簧管交错的呼应之下,显得格外迷人。竖琴的颤动,合着弦乐的摇摆起伏,间或弦乐和长笛的几声尖厉的鸣叫,如鹤唳长天,大多时候弦乐如银似水般荡漾,十分抒情,圆舞曲的旋律,回旋着曳地长裙,也回旋着天空中的袅袅白云,完全是古典主义的情致。末乐章里的民间音乐的色素最为明显,那种民间乐曲的粗犷,充满野性的张力,山洪暴发般一泻千里。说《交响协奏曲》是巴托克最为出色的作品,一点不为过。

在此之前许多时候他是一直在贫困和白血病的双重重压下艰难地活着,精神处于极度的痛苦煎熬中,许多时候没有创作也不愿意创作,是他的好友指挥家库塞维茨基的竭力约请,他才出山谱就了这支乐曲,我们就会对这支乐曲更加充满敬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音乐:《我的音乐笔记》肖复兴(三)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