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我的音乐笔记》肖复兴(三)

朗读这篇文章

维也纳随想曲

我三过维也纳而不得入,因为没有办奥地利的签证。每一次降落在维也纳机场的时候,飞机里都要响起施特劳斯的旋律,是他最有名的,也是维也纳的象征《蓝色的多瑙河》。心里却想着施特劳斯那跳荡的音符,不知顺着多瑙河流向何方,就是流不到我的身旁。

树摇响飒飒作响的树叶是音乐;花绽开芬芳的花蕊是音乐;阳光下雨点一样飞起飞落的鸽子是音乐;暮色里梦一般回荡着晚祷的钟声是音乐;草坪如茵是音乐;月光如水是音乐;露天的咖啡座是音乐;橱窗里的卡通人是音乐;百泉宫里的茜茜公主是音乐;画廊里的克里穆特是音乐;叮叮当当的老式有轨电车是音乐;弯弯曲曲的上世纪的鹅卵石小径是音乐;喷泉是飞溅的音乐;雕塑是凝固的音乐;克恩顿步行街是抒情的音乐;圣斯蒂芬大教堂是肃穆的音乐;维也纳森林是绿色的音乐;多瑙河是蓝色的音乐……

更不用说在维也纳留下了那么多音乐家的足迹,莫扎特、贝多芬、海顿、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劳斯、格鲁克……哪一个不是一本打开的书?哪一个不是一部未完成的交响乐?维也纳有多少这样音乐家的故居?维也纳有多少这样音乐家的塑像?在维也纳街头几乎随时可见,一不留神就有可能碰上哪一位音乐家,弯腰拾起他们遗落的动人音符。

每年一样娇艳的鲜花、热烈的掌声,每年必演的《蓝色的多瑙河》、欢快的《拉德斯基进行曲》……通过电波向全世界传送,让蓝色的多瑙河流淌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哪一个城市,哪一场音乐会有这样的魅力和能量?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这座富丽堂皇的剧院里,会有经过了时间检验经典的60部歌剧、20部芭蕾舞剧,轮番演出三百多场,几乎每一天都有着荡气回肠的咏叹调荡漾在这座剧院里,又有哪一座城市、哪一个剧院可以与之相比,有着这样的灿烂和辉煌?

说维也纳是世界音乐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踏在这座城市的哪一个地方,都会迸发出音乐的旋律来。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把提琴,每一盏灯都是一支长号,每一扇窗子都是一架管风琴……

似乎它是一个太小的蜂箱,怎么可能酿造出那么多甜美的蜜来?

指挥棒在他们手中的翩翩飞舞,万千音符花朵一样在他们的面前开放;想象着长笛与圆号、竖琴与双簧管、小提琴与定音鼓……声音和乐器一起在灯光中闪闪发亮,欢快的合鸣鸟儿一样款款飞翔。

如果说在金色大厅前,我的心里充满的是激动和想象;漫步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门前,我的心里荡漾的是感动和感慨。大理石基座与浑厚的石头构成的歌剧院,罗马式建筑,雍容富贵,气派不凡,让人能领略到20世纪的辉煌。

战后的奥地利不顾经济的困难,动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基金,首先做的事是在这片废墟上重新修建歌剧院,他们可以忍受维也纳暂时没有别的,但不能允许维也纳可以没有用这座歌剧院。

在战争与艺术的较量中,艺术之花永远开放在维也纳的怀抱里。

因为在战后八年重建歌剧院的岁月里,是所有奥地利人的节衣缩食,才将这十亿先令节省了下来——这不是一笔小数字。他们没有用这笔钱先去盖宾馆、商厦、娱乐城,而是重建歌剧院,在他们的心中艺术是第一位的。

在维也纳为什么音乐无所不在,弥漫在空气里,荡漾在天空中,渗透在人们温和的目光里、随意的服装里,以至街头匆匆的脚步里。音乐乃至整个艺术,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不是有钱之后才懂得的炫耀,不是只属于贵族的私人花园,或少数人自我狂欢乃至意淫的专利。艺术只有融化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人们的血液和精神里,才永远不会被露出狰狞面容的战争所摧毁,不会被绽开媚态的金钱所诱惑,艺术才能真正成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的灵魂。

午后的阳光很热烈,维也纳的秋天是那样的温暖,树依然绿绿的,草地上依然跳跃着星星点点的小花,像是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们撒下的永不褪色的音符。

青铜的女神雕像,也使得它与众不同,气派古朴而非凡。想当年莫扎特去世时在雨夜中匆匆葬在一个贫民的墓地里。

我对勃拉姆斯情有独钟,他那种将浪漫的情怀融入理性思考的音乐,他那种对人的心灵比对人类的命运更为深邃而深沉的探究,他那种将真正古典的悲剧性寻根溯源引入纷繁现代的精神,还有他和克拉拉长达四十余年的生死恋,实在让人荡心动魄。他的那洁白的墓碑让我喜爱,静穆的气氛,正和勃拉姆斯内向的性格吻合。

除此之外,碑座上再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干净得犹如他自己64年独身伶俜的生活。碑座的上面雕刻着勃拉姆斯的半身像,他一手扶着他那因音乐也因爱情而花白的头发,一手拿着胸前一堆乐谱的稿纸。在乐谱和手之间横放着一支猩红色的玫瑰,那一点浓重的红色和整座洁白的大理石对比得是那样醒目,让人心动。


又见捷杰耶夫

只是那手指还是和以前一样轻如蝉翼,指挥时如翩翩起舞的蝶群,带来花雨缤纷。

特别是低音提琴、铜管、木管和竖琴,浑然一体,错综复杂,真的像是织就的一天云锦,针脚密实,又灿烂无比。在捷杰耶夫纤细又白皙的不停颤动手指的调动下,那一天云锦被抖动得天光猎猎,炫目而迷人。

大提琴阴沉的起始,先把气氛压抑下来,带进悲郁之中,在整个乐队往返如同风吹草动起伏摇曳的演奏了一个轮回之后,竖琴和小提琴交错地响起,宛如朦胧月光的衬托之下,大提琴幽灵般又出现了,还是那样的阴沉,然后是冷冰冰的钢琴,将音符如清冽的露水滴落在暗夜之中。

大提琴如沧桑的老者,竖琴如忧郁的女人,前者低回曲折,响起痛彻心骨的旋律;后者清亮而有节制,溅起哀婉透明的回声。

柴氏是把高潮处理在哀婉悲怆的延长线上,肖氏则把结尾让给了隆声震天的铜管乐中。或许是时代使然,不同时代的人对悲剧命运的切肤理解和切身经历,毕竟不同。


春天的浪漫和幻想

他的选曲很有意思,上半场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下半场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都和爱情有关,便让这一晚音乐的法国味,散发着浓郁的爱情芬芳。

特别是第二乐章中钢琴和弦乐的对话,倾诉感极强;大提琴优雅的抒情之后,钢琴仅仅跟随其后的琴瑟相合,仿佛月色花园里的携手散步,像情不自禁涌出的喃喃自语,深情款款地诉说给对方听。浪漫曲风是那样的浑然天成,让内敛而细心的钢琴家萨热演奏得水绿天青。

或许还隐约让我们沉浸在上半场舒曼钢琴的余韵里,能够让我们涌动起一些莫名其妙的冥想,弦乐是那样丰腴、汁水饱满,鲜艳欲滴又变化多端;两支竖琴的撩拨,撕扯得若有若无、丝丝缕缕。但是,第三乐章中最后定音鼓后那几声凄厉的号声,缥缈地消逝在空中之后,幻想曲便呈现出另一种色彩和姿态。失恋令柏辽兹的性情暴躁善变,木管、铜管乐、鼓、钹大量的涌入,音响效果如同节日里腾空而起的焰火,是那样色彩绚丽;他将传统的爱情撕裂,将交响音响挥洒得那样自由奔放,演奏得那样壮丽辉煌,宛若奔跑在无边无际草原上的美丽又肆意奔跑的羚羊……

如果说浪漫成就了舒曼,对于如柏辽兹一样的鬼才,幻想则让他的音乐迸发出璀璨的火花,织出一天云锦来。


穆洛娃的味道

穆洛娃演奏的是贝多芬有名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所有小提琴协奏曲的鼻祖之一。演奏和聆听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这支协奏曲,无论对于穆洛娃还是听众,都是一种挑战。

她显得更为冷静,有些像是跳出了万丈红尘之外的一个旁观者,回首一望那个曾经也有风雨也有晴的年代。她将乐曲中的爱情基本芟夷,更多的则是人生的况味,淡定中隐含的一点点沧桑。

在古典音乐中,特别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的音乐,突破节制的脱缰之马,肆意驰骋在古典的茵茵草坪上,离巴洛克时代越来越远。所以,我们看得到越来越多的雅致、高雅、媚雅,乃至假借雅之名实际是珠光唇膏浓抹的艳俗,已经和典雅相差不只一个节气了。

告诉我们古典不仅仅是抒情,更不是煽情和附庸风雅的淡妆浓抹,或只是在时髦的红酒瓶口系一条金丝带,再用一支戴白手套的手将酒倒进高脚杯那种矫饰而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音乐:《我的音乐笔记》肖复兴(三)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